1. 首页 > 星座屋 > 文章页面

算命买什么书容易看懂,算命基础术语对懂行的人是怎么理解的(算命要看的书)

okx

币安 Binance,注册即可获得100 USDT的交易费用返还

全球交易量最高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买比特币就上币安!

APP下载   官网注册
荐好书 l 漫画搞定看不懂的那些英语习惯用语,困扰孩子的英语成语和短语秒懂

本文目录

算命基础术语对懂行的人是怎么理解的八字算命到底是不是迷信学心理学的人多半心理有问题吗

任何的历经千年的系统知识,都是经过了不断的调整和人为的臆测改变。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不管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的所谓关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然也未必完全对,对一个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来说找出本源,知道因果方是从业大道。所以我反对以上来就讲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某位科学斗士说算命的基础知识是易经,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毕竟我不是清华毕业的。他还说明清的皇帝喜欢算命信命,并举了溥仪的例子。清朝我真不知道,溥仪这般稚龄亡国的君主大抵是没有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的。但是您自己穿越到明朝然后给天子算命试试看,不判你个妖言斩立决才怪。

早期风水算命书 人地眼

干支的本意及来源从现在公开已经认证的文献上湮灭了(传说我就不说了,怕被科学斗士们挂人)。小时记得看过郭沫若先生的书,他对干支的来源有自己的描述,不谈对不对,但是很好玩。例如:他说十二支中有两个子,寅也是子,这个和现在算命的某些流派中的早晚子到有点像。

干支的运用最多的在记录时间。

上古的纪年是按照天子来的。例如:尚书中提到的太甲元年,太甲就是商朝的一个天子。后来春秋了,大家都称王了,天子太多,这个纪年就乱了。

当时就提出了木星纪年,因为木星十二年一个轮回。这就有地支的用武之地。但是木星纪年并不是现在的地支名字。例如:寅在木星纪年中称为玄(木号)。

但是木星走的不准啊,所以大家又创造了一颗虚拟星星叫太岁,然后也是十二年一轮回。但是这个星图中的十二支也不是现在的名字,例如寅叫做摄提格什么的(我有点忘了)。

在纪年中干支的名字到了汉代也没有统一。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淮南子的天文训和史记的历书。这里面对干支的名字有详细的解释。

我个人觉得太岁纪年法其实十二支就足够表达了,我至今不明白为什么太初历中要在地支纪年前加上天干形成60年一个轮回,也许是受到干支纪日的影响。

总结一下,年的干支代表了太岁星星在周天的位置。

怎么会有十二个月呢?是因为北斗星的关系。上古的时候,方士发现北斗星的柄大约一年环绕天极一圈(一周天),所以呢就按照岁星的方法分了十二分,每份30天,一年360天。当时称为十二辰,也就是现在的十二支。应该在春秋早期就有了。史记中是这样说的。这个就是月建

但是当时每个月的范围是根据月亮的圆缺来制定的这个是望朔定月。这就有问题了,北斗是30天一个月,望朔是29天半一个月。有差额,出现的年和岁的不同。(古代年是指十二个望朔月,岁是指回归年)。所以当时的司天官员想出了一个叫闰月的东西。但是闰月算命不方便啊。所以唐代的李虚中先生抛弃了望朔月的方法,把十二节气对应累星次的做做法来月建。例如冬至对应星纪丑宫。按照四令(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硬生生把一个回归年分成了十二等分),并加上了天干,这就是现在算命中用的最多的干支纪月。

总结一下月的干支是代表北斗星的柄的位置。

时间的记录在上古是相当混乱的,左转中记载一天有十个时辰,淮南子记载在古代一天有15个时辰,每个时辰还分为三刻。但是根据吴越春秋的记载大约在先秦的时候已经有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了情况了。经过曹魏的杜预进一步规范,最终在南齐的天文训中出现的干支表达时间的系统。而杜预大抵也是受了八风系统和日的干支系统的影响而归纳的干支计时。不管是如何计时的,用太阳的日周来划分时辰是所有计时系统的基本思想。用日中在定一天的中心线也是所有计时系统的基本思想。

总结:时间的干支代表着太阳在周天的方位。

干支纪日的开始时间已经不可考了。

我曾经问过前辈干支纪日的是怎来的,怎么演化的,代表着什么意思?他们的回答是干支是神人(好像是九天玄女)教授黄帝的,自有历法流传至今,演绎人类命运,从来没有中断过。当然这个回答是不严谨的,我也没有查到相关传说。

现今的文物鉴定中,干支纪日至少出现在商朝早期,并且国家天文台已经倒推到西周中期,发现这60甲子的干支纪日从来没有中断过,也没有变化过,一直到现在2017年。(我是听佩服这些科学家的,因为这个事情也太无聊了,我至少静不下心来做)。

总结:干支纪日,理论上代表人类演绎,实际也不知道代表什么。

干支纪年在西汉中后期,收到干支纪日的影响而出现。

干支纪月出现在唐中后期,收到干支纪日的影响而出现。

干支计时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收到干支纪日的影响而出现。

干支纪日出现时间未知(至少4000年以上),怎么出现未知。

好的,现在是讨论秘密的时间

1.干支纪日是怎么来的?

下面有个答案是计数用的,那位答主也太小看夏商周文明了的数学了,当时已经有计数了,天子是吃饱了撑才舍弃数字,用一个60天一个循环的甲子来纪日,这多容易出错啊?

中国的文献浩如烟海,任何系统的出现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干支纪日却莫名其妙的出现在甲骨文上,成熟、有序、老练,如同它的载体甲骨文一般的(甲骨文代表的汉字也是莫名其妙的出现的,至少考古上没有渐进的证据,话说人也是莫名其妙出现的,考古上也是没哟渐进的证据)。

难道真是一个叫九天玄女的外星人带来的?

2.干支纪日代表着什么?天干地支的最初运用就是在纪日上。而纪日的意义如同干支汉字本身的意义一般似乎刻意被隐藏了。说文只是千年后的穿凿附会而已,时间已经过了千年怎么作准。

3.既然干支的意义已经不明确了,为什么历朝历代都不遗余力的把它传承下来?不管如何王纲解纽,哪怕五胡乱华,五代十国也从来没有出错过。这是为什么?似乎干支纪日很重要哦。

4.既然干支纪日得到历代朝廷的维持,但是为什么朝廷在民间刻意淡化干支纪日?大家知道至少赵宋开始,民间的日期一般用望朔月的初一,初二这样的记录。也就是今天的农历纪日。如知乎上有三十年前开始学习玄学的同行,一定会在入行后背诵农历和干支的换算口诀。感谢电脑,现在有万年历了,否则我在知乎的同行至少少一半。问题来了,既然朝廷在不遗余力的维护干支纪日,为什么还要在民间用农历纪日。

严格的意义上说:不算是科普,因为八字算命根本不是科学。(这点后面再说!)我总结来说有几种状况和两种观点!

1、情侣因为所谓八字不合,造成困扰,因为现代人对八字实在是不了解,从小受到教育是科学教育,政治课都说那玩意是封建迷信!家里人怎么能拿这个来反对呢。老古董、老顽固、没知识、愚昧!但是中国毕竟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这就造成矛盾。2、很多人因为算过八字,觉得有些算的真准,(当然也有不准的地方,自动忽略了)就觉得对算命师说的自己以后的吉凶祸福,诚惶诚恐!什么克夫啊,牢狱啊,二婚啊,克子啊!听着这日子没法过了啊。这点后面论证。3、很多(绝大多数)现代算命师,都是学着古代的算命术来算的,古代的书本来写的就是云山雾罩,自己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就开始算命,开始给人断吉凶祸福,这说真的,还不如不算!纯粹害人!古代的社会结构跟现在一样吗?古代的价值观和现在一样吗?古代女子嫁鸡随鸡,一旦表现出八字个性强,就说这女人八字不好,女人长的漂亮人缘好,就说人家水性杨花!这在古代的价值观体系下,还算说的过去。但是这个条件怎么能在现在的社会做同样的判断呢?古代每一个算命师,包括其著作无非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实践、经验的一个总结,但是都有其局限性。一个是知识局限性,一个是时代的局限性。但是这些局限性,现在算命也基本上一字不漏的继承了下来。所以,目前的算命师要么是连古代算命术都只学了个半斤八两的半吊子算命师,(知乎上我就看到有人家八字带桃花、红鸾这些所谓星宿,说人家不好的)还有就是懂得古代算命术的原理,但是没经过自己分辨、思考。连其糟粕一起继承了的算命师。

学心理学的人多半心理有问题吗

学心理学的人多半心理有问题吗,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也被他人定义为“精神疾病”,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患上一定的“精神疾病”,这其实也是难以避免的,看看学心理学的人多半心理有问题吗。

学心理学的人多半心理有问题吗1

学心理学的人一般都有病?

生活中有很多不懂心理学的人,会有这种想法。

有一部分因素是大众传媒的误导所引发的。在不少影视文艺作品中,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问题。

例如电影《无间道》里陈慧琳饰演的精神分析师,在治疗过程中,与来访者发生了某些不应发生的关系。

但现实的情况是,影视所展现出来的只是心理学的冰山一角,不能笼统的归结为心理学。

学心理学的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动力源,完善修正自我的同时,也可以到帮助别人。

同理,学习心理学不代表永远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就像医生学了医学知识一样会生病。

心理学只研究变态、有病的人?

很多人对心理学家抱有这样的看法:

去做心理咨询的都是“心理都有问题”的人,而有问题的就是变态,所有,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

这些看法就会使得许多人在看心理医生的时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其实,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研究内容包括儿童情绪的发展、性别差异、智力、

老年人的心理和跨文化的比较等;而精神病属于医学范畴,精神学家是医生,他们面对的是心理失常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变态”者。

心理学就是读心术?

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你猜猜我在想什么?

很多人把心理学妖魔化,认为心理学就是读心术。

但有这种想法也不足为奇,很多人对心理学家的认识,都是从影视中获得的。

《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博士,精通心理学,可以轻而易举地分析出每个人的想法和意愿。

《LIE TO ME》里的Lightman,能瞬间读脸,透过犯罪嫌疑人的微表情发现真相。

但这并不是读心术。

Lightman可以瞬间读懂表情的能力,还需要很多重要的前提条件。

心理学家通常根据人的情绪和外在行为,来研究人的心理。

他们或许通过某个人的外在特征或测试结果,来推测这个人的心里特征。

比如:

他低头、眼睛看向别处,拒绝直接的眼神接触。

→他在退缩,

他双手环胸、嘴角肌肉紧绷。

→他在刻意控制

这一系列行为,都表明他在拒绝交流和掩饰什么!

所以,“读心术”这种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存在如此超越的心理学家。

今后,不要再去为难学心理学的朋友了!

心理学就是算命?

作为一个时而理性又时而迷信的人,把算命和心理学放在一块儿,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但心理学绝非命里学科。

至于算命先生为何总能说道人心里去,这里涉及一个心理学名词“巴纳姆效应”。

一般来说,求助算命的人,往往是迷失自我的人,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

算命先生正式利用巴纳姆效应中的“笼统性、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去揣摩对方的内心感受,说出一些模棱两可的既往判断和未来预言,用词笼统而抽象,多是人生常见的一般共性。

因此,算命虽然用到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但绝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生活遇到滑铁卢,不妨转换一下思维,去看看事情的另一面,也许就能固有模式固有模式,靠自己的力量去扭转困境,改写人生。

心理学家都会催眠?

“你是学什么的啊”

“心理学”

“你会催眠吗”

“不会”

“你不是学心理学的吗”

“谁说学心理学,就一定会催眠?”

提起催眠术,人们又往往想起心理学家。

其一,可能因为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既然他会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应该都会催眠术。

另外,可能是由于部分影视在描述和心理学家使用催眠术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纯粹是为了商业炒作而对催眠术的作用进行夸大甚至歪曲。

催眠术源自18世纪的麦斯麦术。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得出结论,让患者凝视发光物体会诱导其进入催眠状态。

他认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因此另创了“催眠术”一词。

但催眠的内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

催眠术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常用的方法是:

要求人彻底放松,把注意力固定在诸如晃动的钟摆和闪烁的灯光等某个小东西上,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想象中的星空等,然后诱发出昏睡状态。

催眠前要先测定被催眠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此类人的催眠治疗效果较好。

在催眠状态下,人会按照治疗师的暗示行事,可能会有不良副作用,因此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催眠师来实施。

催眠术并非所有心理学家必然会的“招牌本领”,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方法之一。

实际上,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术的,他们更倾向于运用实验和行为观察等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国外,催眠术常用于帮助审讯嫌犯,以期使嫌犯在催眠状态下不由自主地坦白情况。

现在,很多司法心理学家认为催眠状态下的问讯有诱导之嫌,很可能使嫌犯按着催眠师的暗示给出所希望的但并不公正的回答,所以对此持反对态度。

心理学就像人生的指南针,有人的地方就会用到心理学。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帮助大家科学地认识心理学。

今后:不要在妖魔化心理学了,也不要在污名化心理学了。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高效、更有质量,让自己富有拥抱所有美好的正能量。

学心理学的人多半心理有问题吗2

契诃夫有一篇非常知名的小说叫做《小公务员之死》。

大意是说有个小公务员在剧院看戏的时候,不小心朝一个将军打了一个喷嚏,他非常担心自己因此得罪了将军,于是三番两次在各种场合向这位将军道歉。

但是他不断地道歉就让将军越来越不耐烦直至越来越愤怒,最后一次将军斥责了他一句让他“滚出去!”,然后这位小公务员同志就吓死了。

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和不断发展,在庞大的心理学爱好者人群中我发现有这么一类人:

他们获取心理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公众号、知乎等里面的心理学类文章;

他们多数都不会去读心理学的专业理论书籍,而是热衷于《少有人走的路》之流的科普;

他们学到了很多心理学的概念,并非常擅长将这些概念往自己身上套、和以此来解释别人的行为与心理;

他们善于在与人交流时熟练使用“拥抱你的内在小孩”“和你的原生家庭和解”“爱才是唯一的答案”等语句开导别人。

最关键的是:他们学的心理学越多,他们懂得的“正确的”、“成熟的”定义越多,他们的问题就越严重。

有些人甚至是明明生活的好好的,忽然了解了心理学之后,无数过去的陈年旧事被翻了出来,他的生活就被很多的神经症冲突给填满了。

天天不想着怎样工作,今晚吃什么,周末去哪儿玩,一天到晚“我的创伤怎样被辽愈?我为什么总是焦虑?我是不是缺乏社会化关系了?我这样的表现是不是抑郁症?”这些问题不断地在脑海里重复。

这一类人群数量在变得越来越多。

更恐怖的是:他们所谓的那些“心理学知识”已经令他们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了,而他们却意识不到这有任何的问题。

因为那些“心理学知识”令他们相信:我在变得越来越好,心理学在令我的心里变得越来越健康。

他们随时可以拿出“边界”“自我意识”“内在动力”等等这些词,来在理论上无可反驳的证明他们是有了怎样的“进步”。

唯一的问题只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并不需要那些所谓的“进步”。

就好比他们不断尝试去吸各种毒品,又一种一种的戒掉。他们拿起海洛的因胳膊里扎然后兴奋地告诉你:“哇!我发现原来我对海洛的因上瘾呢!”

一两个月之后说:“我现在已经把海洛的因戒掉了,我迈出了这一步!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同时他俯身拿起吗的啡吸了一口:“天啊!没想到原来我对吗的啡也上瘾呢!”一边猛吸了一口一边说:“看吧!我一定能戒掉它的!”

这一类的心理学爱好者们,可能已经在无意识之间给他们自己制造了很多心理上的“医源性损伤”。

他们就像开头的那个‘小公务员’一样,自己不断地给自己制造着越来越大的无必要麻烦;

同时基于对麻烦的担忧和恐惧又做出了无必要、负作用的补偿措施,因此给他自己带来了更大的无必要麻烦,由此进入了一种奇怪的恶性循环。

必须在此先明确的一个立场是:“心理学科普”这件事本身是没毛病的,多数人了解一些心理学常识也是有一定的好处。

有毛病的是:在没有扎实心理学基础的情况下,过多的涉猎一些对心理学「病」、「症」描述的文章,并以这些含糊的、因由不确定的症状表现直接往自己身上套,动辄就认为自己抑郁症了、强迫症了;

在个人生活全部正常的情况下,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不必要的对自身各种问题的探究上,从而将原本无影响的问题放大,并因此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我们今天主要针对的只是这一类“不恰当”的误读心理学知识的人群,并不是说要否定心理学、否定心理学科普。

对于的确是有着心理创伤,的确在饱受各种心理病症的读者们,这篇文章并没有丝毫将你们归为“无病呻吟”的意思。

为了便于叙述,我们且先为我们今天要谈的这个问题捏造一个名词,叫做“溺心症”。(即:沉溺于心理学无法自拔而产生的症状。

好吧。。。这个命名我知道很垃圾,但实在想不出更好的点子了)

会产生“溺心症”的原因、或者说“为什么过度沉迷心理学可能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其根本层面上的原因有四个:

一、最重要的原因是“聚焦效应”。

聚焦效应也是我生造出的一个词,意指我们对某一问题的关注,会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后果、影响层面等给放大化。这种对问题的放大通常是不必要的。

我们的“过度关注”这一行为本身会在两个层面上对我们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个是我们自身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因为对于问题后果的过度担忧而产生焦虑、抑郁、惊恐等问题;

一个是我们的决策会受到影响,通常会基于这种不必要的担心而采取不必要的补偿措施;

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在开头所提到的“小公务员”的例子,他对于“朝将军打了个喷嚏”这件事有着非常过度的关注,所以令他“心慌意乱”、“过度恐惧”、“过度紧张”;

并采取了不必要的补偿措施——不断地多次向将军道歉,反而因此招致了将军的厌恶;在此过程中,由于将军的厌恶反应:不耐烦的表情,不开心的语气等又令小公务员产生了更多的过度担忧,于是又令他更加的倾向于采取“补偿措施”来解决问题。

这种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过于担心女方不喜欢自己,所以神色拘谨、举止失当,结果反而真的招致了对方的不喜欢;

过于担心自己得了各种病,不断地检查、焦虑、担心,生活作息因此被打乱,再加上心理上的问题反而真的令自己得了病;

过于害怕自己洗手有些频繁这件事,由于过度关注反而令洗手不可控的变得越来越频繁,甚至发展成了强迫症;

由此可见,我们对于问题的“过度关注”这种行为本身通常才是给我们带来问题的主因。

在“溺心症”患者中的表现就更像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都会有一定的创伤,但是很多创伤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经逐渐自行修复了。

“溺心症”患者在做的事情就是拿着手中的“地图”(心理学文章)在自己的心中寻找伤痕,找到本已复原的伤痕后猛地一刀戳下去:“啊好疼!看来我果然有创伤!这位心理学大师说的真准啊!”

今天跟这篇文章学了招“接纳大法”,伤口好了点儿;

第二天马上迫不及待的把伤口撕开看:“咦?怎么还没好呢?”

后天跟那位大师学了个“爱自己十八掌”,几张拍下去伤口又好了点;

第二天又是马上过来撕开伤口:“哎?你说这咋回事呢?怎么还不好?”

如此反复下去,问题不见好转,伤口却因为被反复撕开而越来越恶化了。

随意听信一些文章中对于心理问题的描述就往自己身上套,这相当于一刀捅向自己的创伤;对自身问题的过度关注,等同于一次次撕开伤口。

最无厘头的是,有些人明明并没有那样的心理问题,却非要根据某些病症的描述硬生生的给自己“造出”所谓的心理创伤,这样就如同主动找算命的骗子被人家忽悠:“我见你印堂发黑,不日既有血光之灾!快给我打钱!我给你除灾化吉!”

二、用心理学理论去衡量正常生活,往往会导致正常生活被扭曲。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个前提是:心理学理论不是超脱于真实生活之外的一个代表着“正确”的标准,而是基于对真实生活观察研究而总结出的抽象化概括。

这种抽象化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在将真实生活给扭曲了,我们试图用这种抽象化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真实生活就又是进行了一种扭曲,所以试图用心理学理论来指导正常生活,往往反而只会导致正常的生活被扭曲。

其次是,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更适用于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研究中。

在那样的情境、当事人的状态、咨询师的陪伴等这些能够将我们与真实的生活隔离开来。

来到心理咨询室你可能会痛哭、会顿悟,但这些是为了从咨询室出来后能更好的去生活,而不是令你将在咨询室中那些糟糕的状态带出来、持续的贯彻在你的其他生活时间里。

三、价值观冲突。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无论是心理学本身、还是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都过于的短暂,所以现在的心理学并没有完成本土化。

没有完成本土化的意思是说:心理学并没有在价值观、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完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气质的融合,所以落实到具体生活中的话,会产生一定的冲突。

这一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些复杂,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是在故弄玄虚,但价值观这种层面的融合事实上是非常重要的。

总体而言,西方文化对真理的探索倾向于“外延性(extensional)”,东方文化对真理的探索倾向于“内容性(intensional)”。

现代社会由于是西方文化领先,我们这几代的人思维方式几乎已经习惯了用“外延性”的标准来衡量事物,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用客观的、可量化的、逻辑推演的方式去看待问题。

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本身就已经容易令一个人和真实的生活产生隔离了,再加上学了产自西方文化的心理学就更容易和现实生活起冲突。

比方说有一位少女了解了心理学中“边界”这个概念,忽然之间顿悟了,就和身边人划分了清清楚楚的界限,这可能的确令她短时间内会获得一种轻松感,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过于清晰的人际边界其实并不利于你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建立。

所以一定要记得,学心理学不能让你脱离真实的生活。学了心理你就自认为你掌握了人类最正确的行为标准指南,今天看老公这个行为不够成熟,明天看儿子那个表现代表俄狄浦斯期没过度好,后天嘲讽单位同事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如果在你的眼里,以前原本正常的人现在你统统都觉得他们有病了。那么客观来讲,可能更符合“有病”这个定义的,是被心理学荼毒了的你。

四、心理问题的“多因多果、多病多症”性。

就是说,很多心理问题,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原因,同一种原因,也可能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同样一种心理病,它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症状可能是不同的;同样一种症状,它背后的病因也可能是多样化或者不同的;

比如说“攻击力的投注出现了问题”,有些人可能会表现为焦虑,有的人就是抑郁,还有的人可能就是强迫,还有的人他会表现为没有安全感;

再比如说,一个人总是心烦意乱,可能是他的心理层面存在着神经症冲突,可能是他的作息不规律,也可能是他心火太旺。

还有就是,也有不少的心理问题和一个人的体质有关。比方说体质太差,一出去玩就头晕目眩,一和朋友玩就累,不得不宅在家里,那他的人际关系必然出问题,宅久了会产生心理问题那也是必然。

对于这样的情况心理问题就不是主因和重点,重点是只有体质增强了,问题才能从根子上解决。

但问题是,那些“溺心症”患者往往无法从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角来看待自身,出现了某一个病症就认准了一定是自己从文章里看到的原因,于是照着某咨询大师给的方子就要“自治”,结果往往是给自己胡治一通。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还牵引出更多的问题。

其实“因为过度关注心理学反而令自己的问题越来越糟糕”的情况,不仅仅只是存在于那些爱乱给自己贴标签的心理学爱好者之中。

在我的实际咨询工作中也发现,有一部分的人他们在持续的进行长程的咨询,有的都长达两三年;

但是在和这些来访者的前一两次评估中会发现,其实他们并不需要长程的咨询啊,对当时那个状态的他们来说咨询更多的是无意义的、甚至也是有着负面意义的。

因为你会发现这些来访者已经成为“职业”的来访者了,就是一开始咨询你就能感觉到他马上进入了一个“被咨询”的状态,他们通常会比较主动,非常配合,整个咨询体验非常良好,但问题是,咨询对他们来说起不到什么作用。

因为这些来访者可能在他们之前不必要的`长程咨询中被“训练”成了咨询室中的“老油子”,他们会非常清楚各种咨询设置,了解咨询起作用的方式和原理,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在无意识之中成为了咨询室中的“演员”。

他们习惯并且擅长“扮演”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和“通过心理咨询获得了提升的人”。

这就和那些热衷于参加各种沙龙和培训,每次都“收获很大、这位导师能量很足、带给我不少新的启发”的“沙龙老油子”是一样的。

心理咨询师就像来访者的一根拐杖,来访者用这根拐杖走一段时间的路,然后学会依靠自己走。

但如果明明自己已经可以走了、或者是其实一开始自己就可以走的,那么再长期的依靠拐杖,这可能并不明智。

对于“溺心症”患者们我有三条核心的建议:

一、减少或是停止从公众号、互联网上等途径获取碎片化的心理学知识。

二、如果真的想了解心理学的话也可以,我建议你按照“将自己培养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或自学。

当然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将自己培养成咨询师,而是这样一个初始动机的设置,不会令你在各种各样的定义和问题中陷得太深,而能够保持清醒。

最关键的是,你按照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咨询师的方式进行自学的话,最起码你对于心理学的认知会是比较的扎实,不会轻易被忽悠。

三、从对自己各类心理问题的过度关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真实的生活中。

一个人会拥有怎样的命运,这个受大环境、基因、运气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自己完全控制不了;

但一个人拥有怎样的感受和心情,他今天要让自己多关注那些愉悦的事情、多让自己开心,这最起码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

少关注那些虚无缥缈的心理学概念,没事别用那些抽象冰冷的心理学理论解释自己,多陪陪家人,多出去走走,多吃些自己喜欢的,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学心理学的人多半心理有问题吗3

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现心理问题?

因为这些人想得太多,以至于后面走到死胡同里走不出来了。什么人才会想得到,越是有着聪慧头脑的人,想法特别多,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越高。

国际上有个组织在美国随机抽取1000个人进行调查,对他们在幸福感、心理状况等方面进行统计、评估,相关数据结果显示,随着学历的提升,人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就越高。

除了随机抽查,在对一些罪犯进行调查时,调查结果显示,那些心理变态行凶者,在入狱之前大多有着不错的、光鲜的职业,能从事这些职业,说明这些人的智商上是不错的。

在某些医学研究上,曾对人们的焦虑情绪进行研究,在细化到群体上,这些群体大多具有高智商、学历高的特征。那么,为什么高学历、高智商的人在情绪上会更容易焦虑呢?

聪明的人他们考量的东西实在是太多

对一些头脑不大灵光的人,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日常生活里,头脑大多只能单线程运作,这也是使得他们不能对更多的事情进行思考。当人只能单线程思考,他们不用考虑太多其他事项,他们的心情就显得简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单线程人士他们遇到悲伤的事情,心情是悲伤的。当他们遇到开心的事情,开心会立刻成为当时心情的主调,之前的悲伤就会被覆盖。

所以,对不大聪明、单线程的朋友来说,他们的生活会更随性、洒脱;反观那些有着聪明头脑的人,他们每做一件事情,都会思前想后,思考各种可能性,这个过程中,某个因素出现波动也可拨动他们的神经。

在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之下,神经时常被负面情绪拨动,人就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

网络上有一种说法,脑袋不大聪明的人,他们都容易早睡,因为他们思维不活跃,他们脑袋不会思考太多东西。做一个更贴切的比喻,足球场上的守门员,经常上扑下跳的一方一场下来不会感到太累。

反观另一方的守门员,一场球下来都是站着,但劳累程度可是要比时常抢险更甚。所以,不大聪明的人,他们更容易感受累的状态。

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看,焦虑能让人迸发出更多潜能,得到更多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不过焦虑不能长期积攒,一旦过头了,焦虑成病,人们的身体就容易垮掉。

试看社会上的一些成功人士,他们很成功、很沉稳、很懂得隐藏自己。这是他们的厉害之处,但当一些焦虑长期被隐藏而无处释放,当焦虑积压达到极限,人可能会患上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害人不浅,各位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相关资讯。所以,健康人生,首先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关于焦虑,积攒太多在身上容易出现问题,这就使得人们需要及时排解焦虑、释放压力。排解焦虑的办法有很多,比如说多锻炼身体、多将焦点分散开来。另外,焦虑之所以形成,主要还是自己太过于紧张,对某些事情太过执着。

其实,有时候人不必活得这么焦虑,活得那么紧张,适当放松自己,让自己也“糊涂”一阵子,对舒缓神经紧张也是有一定好处。

有句话叫做上紧了的发条,如果不断施压,后面的结果只能是把底子也输掉。现实中很多人就是如此,他们不断强迫自己要达到某个目标,达不成就誓不罢休。

如果坚持这样,对事对人都是不好的,对人,容易让自己先垮掉,对事,因为你有些行为做得太过,出来的效果反而会不好。在某些电视剧里,聪明的主角对小配角说,自己很羡慕对方思想简单,如今的自己活得实在太累了。

越是聪明的人,心理问题越多,原因在于想得更多。

人有聪明的头脑,有十足的干劲,这是很正面的事情,但当我们不注意劳逸结合,总是在一件事上不断纠缠,这或许就跟自己的出发点不一致了。

常言道,过犹不及,当我们为某些事情思前想后,当我们为某些事情考虑得异常周详,当我们为某些事情焦头烂额,这时候就容易出问题。

此外,有些人做事总会将最负面的结果放大,最后这未曾发生的负面结果竟然把正面结果覆盖掉,这实在是令人唏嘘。

江湖算命书
icon

OKX欧易APP,比特币,以太坊交易所

全球顶尖交易所,注册即领最高¥1000元数字盲盒

APP下载   官网注册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