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屋 > 文章页面

广汉有没有算命特别准的 长埫口的地理环境

okx

币安 Binance,注册即可获得100 USDT的交易费用返还

全球交易量最高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买比特币就上币安!

APP下载   官网注册
漫步广汉各种老街老巷 感受岁月的痕迹

本文目录

沔阳话的方言分区长埫口的地理环境

正所谓“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沔阳方言还可细分,大致为四片。

一是仙(桃)彭(场)沙(湖)片:以三伏潭镇的夏市为界,往东囊括胡场、城区三办、彭场、沙湖、杨林尾等镇;北抵汉江;南接郭河、张沟、东荆河;东北与长埫口、西流河相交。面积约720平方公里,人口近60万。可以说是沔阳话的代表片。

四川德阳有3个经济发达镇,分别位于旌阳 广汉和罗江

二是陈(场)毛(嘴)郑(场)片:三伏潭往西,北抵汉江与天门为邻;西接潜江;南依东荆河与监利相望;东至通海口、胡场。包括郑场、毛嘴、剅河以及陈场、三伏潭的部分地区。面积约690多平方公里,人口40多万。特点是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更切近西南官话主流。

三是沔(城)通(海口)郭(河)张(沟)片:东、北与仙彭沙片相邻;西接陈场;南抵东荆河与监利、洪湖对峙。面积约570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以沔城话为代表,明显有京腔的痕迹。

据沔阳县志记载,在明、清两个朝代,沔城有近百人拥有进士、举人功名。他们大都在京城做过官,有的身居要职,有的还是皇帝的老师呢。满清入关后,把满清官话定为国语。这些京官和他们的家族,长期居住京城,不断地在老家、京城两地往返,不知不觉地就给沔城带回了一些北方官话。清末民初,沔城还有如苏道衡、吴南薰等许多出国留过学的学者,他们在外地求学、工作,回家访友、讲学,也为沔城话的改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是西长片:长埫口以东,南接王场一带;北抵汉江;东望汉川、汉阳的扇形地带。即西流河、长埫口的部分地区。面积约416平方公里,人口过20万。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句俗话,叫“十里不同音”,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方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出门在外的人,通过方言就能确认谁是自己的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化不开的乡情是与众不同的乡音所激发的。当浓重的乡音回响在耳边时,我们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

方言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戏剧、曲艺等艺术领域,被记载,被流传。沔阳戏剧主要有沔阳花鼓戏、沔阳皮影戏两种。曲艺主要有沔阳小曲、沔阳渔鼓、三棒鼓和沔阳民歌等。品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幽默风趣的地方语音给观众带来不少乐趣。因此有这样的说法:戏曲戏剧,娱乐意思,因地不同,各有差异。不管是本地原创,还是移植的文学剧本,只有用本地话来表演,才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例如,沔阳小曲《秋江赶潘》中的艄翁有这样一段韵白数板:

秋江河,一小舟,咿么子游,咿么子游,两边挂的金丝网,当中挂的钓鱼钩。钓鱼钩,钓鱼钩,钓不到虾子钓泥鳅,钓一条鳝鱼这么子粗,钓一条鲢鱼打鼓泅,打鼓泅。

韵白中的“这么子粗”,“打鼓泅”,形象生动,幽默有趣。

又如,沔阳民歌《小女婿》是一首全国著名的搞笑歌曲,有鲜明的沔阳特色。

鸦雀子戛几戛,老鸹子哇几哇,人家的女婿多么大,我的妈妈子哟,我的女婿一嘀卡。

说起他一嘀卡,他人小鬼又大,我与那旁人说闲话,我的妈妈子哟,他鼓眼翻绿花。

隔壁的王大妈,跑过来劝奴家,一年小来两年大,我的妈妈子哟,好拐都不管他。

站在那踏板上,还冒得两尺长,我把他拖去喂豺狼,我的妈妈子哟,他吓得像鬼嚷。

睡到那鸡子叫,他扯起来一泡尿,把我的花被窝屙湿了,我的妈妈子哟,他真是个急着宝,他真是个急着宝!

还有沔阳花鼓戏《王瞎子算命》中的道白:

客们首不说话,不要打岔,今天听我说一段笑话。白天讲黑话,到了夜晚说白话。铁斧头,斗木把,句句说的是大实话。昔日有个算命王,他算八字不得比我强。他算天上有月亮,我算水里有鱼秧。他算庙里有和尚,我算绣房里有姑娘。我王先生不是此地人氏,我是沙湖沔阳州的人,自从来到这个码头上,住了好久就下了好久的连阴雨,真是吃的是冰块块,喝的西北风。今天好像没有下雨,待我掐指一算,今天逢丙,丙不藏日,今天是不会下雨的,不免将我的胡琴整顿整顿,上街去做几笔生意,赚几个钱来好吃饭啦!

王先生的一席道白,一语道破天机,算命是假的,骗钱是真的。搞笑吧?得承认,我们在品味中获得了充分的精神愉悦。这一切,都来自于沔阳方言的魅力。

天沔话婉曲起伏,就是数数数个“一二三”,音程也颇不平淡。湖北近年的两个新作品,大歌舞《家住长江边》和现代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其中都有数数的段落,前者是数蛤蟆,后者是数鱼儿,使用的都是天沔话,数字间还嵌入了“呀”“哪”“啊”之类助词,数起来似说又似唱还能击节上板:“一呀二呀三哪,三哪二呀一呀,一呀二呀三哪四呀五啊六(lou)啊七呀!七六(lou)五四三二一四三二啊一呀!”

《数蛤蟆》是江汉平原的老民歌,不知道民歌的数数与王瞎子数数谁在先谁在后,抑或英雄所见略同,唱歌的与唱戏的民间艺术家不约而同地发现了本土方言的妙趣。《家住长江边》和《十二月等郎》都是女声数数,“一呀二呀三哪,三哪二呀一呀”,女孩子的声音清凌凌的透明,像唱歌一样优美动听,又像游戏一样滑稽有趣,把沔阳方言的音乐性发挥到了极致。

老襄河,亦名小襄河。清道光二年(1822)鄢家湾崩断成口,形成河流。经长埫口、下查埠,由下查埠分支。南方为西流河;北支经敦厚、周帮,到达汉川县之广口、北汇蔡甸入襄河。道光十四年左右堵口复堤后河道逐渐淤积。1958年建成鄢湾闸,老襄河至跨洪北闸,折向东达四合垸闸,长22。4公里。河面平均宽25米,最大水深2米,流量为6米3/秒,是区内主要排灌河,受益面积4万亩。

展翅长河,系自然形成的河流,起源于长埫口东北的流云口,经大福街、颜家闸、匡家剅,在葛家湾折向东南,至何家坝拆向东流,经五行街、竹林湾出汉川,在区内长21公里。它横穿于上下十三垸之间,形若大鹏展翅,故名展翅长河。历史上是十三垸的主要排水道,承雨面积56平方里。1973年,汉川县开挖三湖连渠,堵死了展翅长河,迫使改道出幺屋台入泛区。

长港河,发源于湘林湖,是长埫口区下十三垸的主要排水河,长15公里,宽25米,流量25米3/秒,经三垸流入泛区。莲子湖莲子湖位于沔阳县长埫口区曾台乡与汉川县打雁之间。两县各辖一半,分大小两湖。大湖18.28平方公里,小湖3.66平方公里。大湖呈蝶形。北靠打雁湖,东临刘家湖、游湖;南望鸭儿湖;西枕十三垸,是一个静水湖。湖底高程22.5米,常年水位起落不大。水深1米以上。因盛产莲子而得名。

西窑岔湖,以原湖西有窑,湖为岔形,故名。总面积13143亩。野生植物如荸荠、蒿草生长繁茂,排水不畅。1972年以后,疏通河道,修建排水泵站,解决了渍水之患。长埫口地区远在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无法417年)属怀县.北周属复州建兴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沔阳县。唐、五代、宋属复州沔阳县。元属沔阳府玉沙县。明沔阳州高三十八村,长埫口地区一部分属下查村,一部分属窑头村。清雍十十二年(1734),全州分设五个乡,长埫口地区属北方拱辰乡。民国初期属沔阳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以乡的建制属沔阳县第二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境内划为长六、匡脉、恩福、柳集、下查、昌湾、金大等乡。是年略军侵占全县,乡政机构解体,境内水脉旺嘴、胡家台分别成立了维持会。民国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后,境内设长埫口乡、恩脉乡。

1949年,沔阳县民主政府成立。长埫口属沔阳第三区,区政府驻下查埠。1950年,区政府由下查埠迁长埫口。区内土地改革开始,区政府改称区公所,为县派机构。区下设乡,成立乡人民政府。

1952年,县政府从第三区中(长埫口)分出下查埠另成立十一区。1953年,将十一区又并入第三区。1956年元三日改为长埫口区。六月长埫口区被撤销,改为长埫口指导组。1957年十二月底长埫口指导撤销,恢复长埫口区。

1958年10月撤销长埫口区,成立长虹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为长埫口区人民公社,下设6个管理区。

1961年六月撤销公社恢复长埫口区,改管理区为人民公社。

1968年四月,成立长埫口“革命委员会”。1970年八月,恢复长埫口区。

1974年11月撤销长埫口区,分别设红潭公社(驻地长埫口)、八潭公社(驻地北小垸子)、公明公社(驻地敦厚)。同年十月,公明、红潭两公社合并为红潭公社;1977年10月,八潭、红潭两公社合并为长埫口公社,驻地长埫口。

1984年二月,撤销长埫口公社,恢复长埫口区,驻地长埫口,管理区改设乡(镇)。1985年区、乡(镇建制未变)。

2001年3月,原敦厚乡、大福镇与原长埫口镇合并为现在的长埫口镇,总面积190平方公里,下辖64个行政村,人口13万人。剪纸

剪纸:剪纸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工艺品。艺人剪下各种人物形象,草、虫、花、鸟,飞禽走兽,自然风光,玲珑剔透。每逢喜庆佳节,人们总喜欢用剪纸装饰住房,美化环境,增添生活的乐趣。

刺绣

刺绣:民国时期,剌绣已在本区境内民间广为流行。有的妇女绣的鞋花、枕头花、门幔花、色彩艳丽,巧夺天工。“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不太重视刺绣工艺。“文化大革命”后,刺绣艺术先后在大福街、长埫口镇、鄢湾村复兴,其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的还进入了国际市场。永庆禅寺

永庆禅寺位于大福街展翅河北岸,座东朝西,宽大的寺院,亮脊巍峨,龙檐刺空,粉白寺墙,紫檀巨柱,从大福街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进得山门,烛明灯红,香烟缭绕,馨钟并鸣,经卷齐诵,别有一番意境。入门入,四大金刚,戴盔披甲,怒目而视,分列左右。他们青颜络腮。红脸低眉,栩栩如生。再进,则是永庆寺的中心—大雄宝殿。其中供奉着释边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三尊镏金佛像,上履幢宝盖,更显威严壮丽。两这次坐列十八罗汉,神态各异,降龙伏虎,动作各殊……。

与形象俱来的是那些见不经传,却撩拔童心的趣闻。一说永庆寺原是剅下后面西湖中红麟旗胡斗初的经堂,是鲁班一夜搬到相距二华里的展翅河的北岸的;还说祖师菩萨是照着胡斗初的像塑成的;一说某年大旱,永庆寺设坛求雨,把菩萨抬到山门外晒,法师登坛念经,霎时乌去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庄稼得救,颂歌载道。这些趣闻虽然迷信色彩较重,尽不可必置信,但他们的广为传播,也说明永庆寺在长埫口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

永庆寺之所以影响深远,主要还在于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座大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名叫新兴庙。它的主要建筑物,如祖师殿、观音殿、玉皇展,都采用古代宫殿形式,屋脊屋角,凌空高翘,红墙朱瓦,古色古香。大雄宝殿周围的墙上,画有佛教故事,珍禽异兽、莲花瑞草等花纹图案,正是明代绘画的古朴风味。

随着岁月的流逝,永庆古寺虽被毁坏殆尽,但它的雄伟建筑艺术却永远使人难忘。饮食习俗

清末、民国时期,天门农民以麦米、粟米、面粉、稻米为主食。一般年景,农户在农闲时,一日两餐,一粥一饭,搭食蔬菜;农忙时,多为一日三餐;插秧、收获季节,另加出工前的“过早”(早餐),收工后的“消夜”(夜餐)。集镇居民以稻米为主食,兼食面粉,也有搭食杂粮、瓜菜的,多为一日三餐。新中国建立后,城乡居民均以稻米为主食,兼食面粉、面条。如遇灾年,提倡“瓜菜代”。

乡民以食新鲜蔬菜为主,豆制品次之,有时食荤腥。新中国建立后,居民菜食花样增多,食用荤腥较普遍。市民、村民喜食蒸菜,鱼、肉、青菜、萝卜、芋头、湖藕、排骨都可以粉蒸,其中以粉蒸牛肉、猪肉、茼蒿和泡蒸鳝鱼最为可口。群众中有“吃肉不如喝汤”的说法,平时改善生活或招待客人均以喝汤为敬。汤的种类很多,有鸡汤、猪排骨汤、龙骨汤、杂骨汤、蹄花汤、心肺汤、牛肉汤等,大都加入湖藕、粉条、海带或萝卜等,置于大砂锅内,以文火煨烂而成。其中以鸡汤、龙骨汤、排骨汤为最佳。70年代后,又兴喝甜汤,如银耳汤、莲子汤、桔瓣汤等。

家制咸菜、干菜,能调剂菜食的余缺,经济实惠,自古以来家家必备。冬至开始,腌腊肉、腊鱼,有的还灌制香肠;春天腌芥菜(家菜)盐菜;夏天晒蚕豆酱、小麦酱;秋天腌豆豉;冬天霉乳腐。萝卜、豆角、蛾眉豆、刀豆、辣椒、洋姜、油瓜、榨菜叶及块茎等,也可制成腌菜、酱菜、干菜。在各类家制腌菜中,尤以早黄豆腌制的豆豉最具特色,成为主要佐餐食品和馈赠亲友的佳品。“鲊辣粑”也是本地居民的家常菜。藕、萝卜、茄子、冬瓜、南瓜、芋头秆、猪肉、猪内脏均可制成“鲊辣粑”。方法是:洗净、切碎、晾干,拌入适量辣椒、食盐、米粉,盛于养水坛或缸中,加盖密封保存。食用时,取出炕熟,即可佐餐。

本地风味食品颇具特色。酒糟又名水酒、伏汁酒、是人人喜爱、家家会制作的四季食品。春节期间,农户多熬制麻糖,制作麻叶、麻片、酥饼,油酥玉兰片、荷叶子、翻饺子、麻花等。糍粑为春节佳品,农户打糍粑较多,置于腊(月)水中浸泡,经三月左右不变味。

婚嫁习俗

清末,婚娶都仿效古代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订婚手续,男女双方年龄一般在十八岁至二十岁左右,“门当户对”,父母同意即可成婚,初仪婚“下聘礼”,先派媒人(月老)往来沟通问讯撮合,男方同意后,即报知女家,令其开具庚贴,详载女方生年月日,由媒人将庚贴送至男家,男方请算命先生推命合算,如合命,三日后则请媒人带钱财、首饰、礼品或者牛羊到女家订生庚八字贴,叫“拜允”,女家回敬衣帽等物品于男家叫“回庚”,是日男女双方办酒席宴请媒人,以后每逢五(端阳),八(八月十五),腊(腊月)都要送礼。结婚以前,男方备衣服、首饰、礼金等和媒人同到女家上门确定婚礼日期,俗称“要人”。婚前数日男家筹办婚日应有之事,于前一日杀猪,备办婚日酒席,提前六天写请贴、接客,婚日设宴招待来客,同时亲友送礼钱(用红纸包),表示贺喜,举行婚礼前一天男方必须备齐鱼、肉、酒各八斤,以及女方所需的装饰品和衣服,用抬盒抬到女家,俗称“上头”。女家妆奁陪女儿出嫁,富者高达五、六十抬(陪嫁妆的数目称为“抬”),贫户人家仅有一个包袱。

迎娶时,亲家一定要是男方的上辈家中一切齐全的人充当,彩旗红灯,声乐前导,锣鼓随行,鞭炮齐鸣,富者有花轿、官轿或大船,一般贫民用小船,小车接待,礼节甚简,娶亲的人走后,新郎在家中告祖,准备迎亲。

迎亲的人到女家后,有条件的门户备酒席招待客人,新娘头顶锦服参拜爹娘辞别了进轿,亲友贺鞭,锣鼓喧天,一路上声乐不停,新娘花轿至男家,由插金娘宾扶新娘下轿,进屋同男方(新郎)一起拜堂,对天地牌行三叩礼叫“拜天地”,举行结婚仪式后,新娘入洞房与新郎喝交杯酒,吃下舆饭。亲友宴后有闹新房之风,俗称“三天不认大小”。第二天,请九童女赔新娘,餐上六碗菜后新娘下席更衣,拿香纸入厨房把司参。第三天,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端蛋茶谢亲友以表示对亲友的尊敬,亲友“打发”钱财。女讲三从四德,男讲三纲五常,一起恭敬爹娘,婚后周月新婿备礼物与新娘归宁,俗称“回门”,以上是旧式婚礼之概。旧式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均系包办婚姻,有的指腹为婚,强迫成亲;甚至有买卖婚姻,抢亲,换亲,近亲结婚等。早婚极为普遍,有十二三岁就结婚的“小婿”,男女双方不能自主。少数官吏,巨商娶三妻四妾。此风俗与潜江、沔阳(仙桃)一带流行的大同小异。

民国时期,婚嫁之事有所改变,新郎穿长袍戴礼帽,新娘头顶罗妙,身穿旗袍,其它礼节一律照旧式礼结婚。

新中国建立后,结婚举行新式婚礼,实行男女自由恋爱,婚姻自主。1951年国家颁布了《婚姻法》,男女婚姻受到了法律的保护,父母不得干涉儿女的婚事,许多男女青年举行新式婚礼,定期不收彩礼,结婚不办酒席,不铺张浪费,结婚由二人互相介绍,男女双方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情投意合,按《婚姻法》规定的年龄,持单位介绍信,到(区、社)镇人民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取得法律的保护。

结婚择双日或重大节日(元旦节、春节、三八节、劳动节、国庆节)举行婚礼,广发喜糖喜烟,并宴请亲友参加婚礼,婚礼朴素大方,有的男女青年利用婚期外出旅游,称为“旅游结婚”,“拜允”、“回庚”、“接彩礼”等旧的一套基本废除,但“订婚”、“回门”、“拜堂”仍然存在,有多数人婚礼上墨守成规,定婚收礼,结婚讲排场,有少数的女方在金钱、家具上提出许多过高的无礼要求。老百姓说:“结婚讲排场,一个年代比一个年代要求高,60年代糖果、饼干;70年代“三转一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90年代全自动洗衣机、数码彩电、音响、三金(项链、耳环、戒指)、楼房。

春节习俗

现在的春节,古时叫年节。年节源起于史前人们祭祝新年的日子。在谷禾只种单季的古代,古人谓谷禾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稍加引申,就把“年”当作了岁名。“年”末正值“秋收冬藏”与“春耕夏耘”之间的农闲时节,祭天祈年当是主要内容,故也叫一年为“一祀”,这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新的一年开始,人们当然要祈年和庆祝,这就是我们祖先的过年。据古代文献记载,我国的历法在夏代就有了,这就意味过年的习俗在夏代开始。古人在今日普天同庆的春节时间过年,始于汉武帝颁行《太阳历》,此历将新年定在正月初一,此后历代沿习。

正月初一这一天在辛亥革命以前称为新正、元旦、正旦、三元等日。将“过年”说成“过春节”是近代的事。1912年辛亥革命后,改用西历纪年。因一岁中不能有两个“年”,故农历正月初一不再称“年”,但农历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又取消不得,因其在“立春”前后,故改称春节,与公历的元旦节相区别。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采用了公历(即西历)纪年,所以春节一词沿袭下来。只有正月初一与“立春”巧合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春节,民间云“百年难逢首二春”。

清末、民国时期,春节礼仪隆重,阴历(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凌晨,民间的传统习俗是全家男女老少穿新衣,端祭品,每人手中拿一根香出门,燃放鞭炮,朝天叩拜,迎新祈福,谓“出行”(出天方),随喊:“开门大发财”、“出行大吉”、“财宝滚进来”。进屋后燃烛、焚香、化纸、击磬,先拜祖先“神位”再向家庭尊长拜年,然后坐吃年糕、糖食、饮茶欢叙。天亮后,同村、同族互相拜年,祝福恭贺,称“拜跑年”。随后,给新亡人“烧亲香”。到祖坟地烧纸、放鞭、叩拜。自初一起,不能扫地、挑水、泼水,以求吉利,集市商家停业三天。待到初三烧过“门神纸”方可动水、土和开门营业。

春节拜年流传着初一拜父母,初二拜岳父,初三拜姑爹舅爷,然后再拜其他亲友的习俗。晚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亲朋好友请客,叫做“请拜年客”(或叫“春客”),同村、同街的敲打锣鼓进行娱乐,谓之“打年鼓”,也有玩灯、演戏等娱乐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农历正月初一仍为春节,为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期间带有迷信色彩的礼俗逐渐破除。初一零时,街道、村庄鞭炮齐鸣,焰火冲天,迎接一元复始。天亮后,党政机关团体举行“团拜”,然后向烈军属、英雄模范家庭、五保户拜年。农村除按照传统习惯向亲友拜年外,还有不少村组织表演采莲船、狮子、龙灯等春节民间文艺活动,给群众拜年。春节期间,男女老幼皆可根据自己的情趣竞相娱乐。如青年男女溜冰、跳舞、赛球(羽毛球、桌球、乒乓球、蓝球等,老年人赛门球、赛棋、与孙子猜灯迷等活动。

元宵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为民间传统的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元夜、灯节和过月半,因为正月十五日晚上升起的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古代称夜为宵,故谓元宵。

清末、民国时期,“元宵节”早餐全家团年,有的做“汤元”,有的做“半月团”又称“团子”(用米粉做皮,用肉类、或豆制品、菜类做馅,俗称“团圆”)。晚餐前,须敬祖先、放鞭炮,酒席丰盛如同除夕。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闹元宵,由一群少年扮成男女,唱采茶调或者唱花歌,又玩狮子、龙灯跳、高跷、彩船、蚌壳精,张灯结彩,翩翩起舞,鞭炮经久不息,游人满街,热闹非常。还有闺女迎紫姑(七姐)以卜吉凶,执火炬跑田间“赶毛狗”,燃烛插于园内,谓之“照土蚕”、“悬高灯”,驱邪避恶。

赛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所以又称灯节。旧时赛灯,多是两姓、两村或集镇的上首、下首或沿河两岸的小孩,赛灯直至深夜。

新中国建立后,元宵节照常举行,传统食品“元宵”保存地方风味,那些“请神”、“迎紫姑”、“赶毛狗”、“悬高灯”、“照土蚕”的活动,已不多见。夜间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村村组织玩龙灯、狮子、采莲船文艺表演,家家户户灯火辉煌,有的组织放焰火,一时鼓乐齐鸣,鞭炮震耳,干部群众欢度佳节,洋溢团结、欢乐、和谐的热闹气氛。

清明习俗

清明有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一是个节气,一个是节日。

清明作为节气,是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属天文历法范畴。时间在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其意思是到了清明,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在农业生产上,则忙于春耕春种,农谚云“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清明作为节日的内容有禁火寒食和祭墓二项。一、禁火寒食起源于古人对天上重要星宿“大火”的星宿崇拜。二、禁火寒食在古代那刀耕火种的时代出于防火而保护森林的目的。

禁火寒食和祭墓的两大习俗,周代已有,但那时并未固定日期,禁火寒食与清明祭扫也无多少关涉。汉末,蔡邕的《琴操》将禁火之俗与传说中介子推(春秋时代晋国忠臣)被焚之事联系在一起,但禁火日期说是五月五日。魏晋之时,始将禁火寒食定在清明前一日。到唐代,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732)正式下诏将寒食、扫墓列入五礼之中。此后寒食、祭扫坟墓就与清明合二为一了。

农历三月间(公历四月四、五或六日)为清明节,是一个“上坟祭祖”的节日。是日,插绿柳、供菜饭祭祖先,清明前三后四日,至祖宗坟地,上坟踏青扫墓,焚纸钱、化香、放鞭、叩拜;插飘钱或挂幡致吊(俗称“清明吊”),叫“吊清”(悼亲)又名“上坟”。有新亡人坟墓必在“春新”日(立春后第五个日)之前悼祭,有“新坟不过社”之俗。一族集中居住的地方,有“会田”。大家在这一天扬旗打伞,到祖宗地祭祀,事后一家一人参加会餐,谓“吃清明会”。儿童放风筝,如孙悟空、蜈蚣、蜻蜓、七星、六角、灯笼、蛾子等风筝进行竞赛活动。

新中国建立后,已无同族集体举行墓祭之风了,二十世纪50年代,农村进行过大规模的平整土地,多数坟墓变成了良田;70年代乡村建了许多灵堂、灵亭、骨灰存放处;80年代后骨灰盒放入灵堂、灵亭的越来越少了。每逢清明这一天,各机关、团体前往烈士墓前扫墓、献花圈,缅怀烈士,静默三分钟,以表示悼念。学校于此日率领学生到烈士墓献花圈、植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顺便进行“春游活动”。城乡居民和已往一样到祖坟地进行祭扫,有焚香、化纸、放鞭的风俗习惯。

我国非常低调的省份, 地无三尺平 ,却县县通高速还是旅游大省
icon

OKX欧易APP,比特币,以太坊交易所

全球顶尖交易所,注册即领最高¥1000元数字盲盒

APP下载   官网注册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