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屋 > 文章页面

广东有名的算命先生?广东韶关始兴县结婚习俗(广东 算命)

okx

币安 Binance,注册即可获得100 USDT的交易费用返还

全球交易量最高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买比特币就上币安!

APP下载   官网注册
又到一年 扫黄 季,盘点广东鲜为人知的赏秋地

本文目录

风水电视主角庞森是谁算命先生说“子媳两硬逢过房”是什么意思广东韶关始兴县结婚习俗

庞森是《风水电视》的主角,他是一个拥有超能力的少年,可以控制风、水和电。他的超能力来自于一个神秘的宝石,他可以使用它来控制风、水和电,并且可以利用它来抵抗邪恶势力的威胁。

要学习如何控制风、水和电,首先要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次,要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物理性质来控制风、水和电,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抵抗邪恶势力的威胁。最后,要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物理性质来控制风、水和电,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抵抗邪恶势力的威胁。

瞧稀奇 一场原汁原味的客家婚礼即将举行

学习控制风、水和电的最佳方法是通过实践。可以先从简单的实验开始,比如用风吹动物体,用水把物体推动,用电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等。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可以学习更复杂的技术,比如如何利用风、水和电来抵抗邪恶势力的威胁。

此外,还可以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物理学、化学、数学等,以及一些有关风、水和电的知识,比如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电力系统等。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风、水和电的物理性质,从而更好地控制它们。

岁时习俗

客家人的岁时习俗的形成内容,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信仰,地方性的神明和杂神崇拜以及传统的岁序节俗。因此,常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而有所差异。下面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习俗略述如下。

1.兴宁宋声镇茂兴村重要节日:

春节:春节俗称过年。本地过年从老历年二十五开始到新年正月十六结束。

入年嫁:年二十五称“入年嫁”。从此人们开始象打扮新娘出嫁一样打扮过年。人们开始购买年货、宰猪、蒸甜米反等。村中小孩开始敲锣打鼓。屋旁属於自己的竹木要贴上红纸,以示喜庆。要到自己家祖的坟地上烧香卦纸纪念。挂纸一般是红纸,但也有挂“旺子纸”的。“旺子纸”是由草纸滴上鸡血而成,因鸡血在当地称“鸡旺子”故称为“旺子纸”,表示保佑子孙财丁兴旺。挂纸必须在年二十七前完成,传说阴间最后一次墟日是年二十七,过了这一天,有钱也买不到东西了。这可能与本地水口墟逢一、四、七墟期有关,而年二十七便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墟日。

除夕下午,家家户户大门上贴好红对联,小门要贴“利是钱”。家长切开甜板,扮一副“牲仪”鸡,包括鸡旺子及内脏以示尊敬神明,未被凡人尝过的任何东西,一条鱼、一块甜米反、一刀猪肉、三只豆腐及一些煎堆、果品等。先到祖公祠堂谢祖公。然后将同一副牲仪拿回家中敬谢龙神伯公。等一切就绪,用石香符、柚叶煮水洗澡。入年嫁后,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到小溪石壁上找石香符。石香符要连根拔,根越大越好。据说根越大,来年家中饲养的鸡鸭会越肥大。洗澡时,男的先洗、女的后洗。

除夕晚上每个房间以及祠堂、龙神大屋,在正厅天子壁下面的中央有一个龙神伯公,小屋,每家正厅中央均有一个龙神伯公。伯公坛前均要点年光(灯火),一直点至年初三早上。如果灯火熄灭或者开花(灯蕊上、火中间呈磨菇状物)则被认为是不祥之兆。除夕之夜还要给孩子“扎年钱”。

大年初一被认为是一年中最重大的日子。各家各户还要带果品到祖公祠堂敬奉祖公。不拜神明、伯公。这一天不能扫地及讲不吉利的话。初一早饭只能吃斋(与灾同音),主食为老酒、甜米反、青菜、粉面、葱蒜等。有的人家一直吃斋到年初三。开斋后,每户人家都有一个鸡肉盘,吃饭时,盘中鸡首向上横,表示尊敬家中长老。盘中鸡首、鸡翅、鸡脚一直留到正月十五。据说这样做了家中养鸡才会顺利。�

初二、初四、初六是转外家,走亲戚的时间,其中初四最为闹热。其他的日子一般不走亲戚,特别是初七初八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有道是“七莫去,八莫归”。即是说初七不走亲戚,初八不从亲戚家回来。�

年初三是穷鬼日。这一天要打扫房间,就是无脏物也要扫一扫。意思是赶走穷鬼。据说年初三是老鼠生日,不能入园摘菜,否则会发生鼠患。�

年初五称为“出年嫁”。如果天气好,许多人已开始干活了。正所谓“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年到初七八,劣头又劣钵。”�

上灯:客话“灯”与“丁”同音,上灯也就是出新丁的意思。上灯之人包括上年上灯后到今年上灯前出生的男孩。因逃避计划生育关系,现在出现了三四岁上老灯的现象。本村上灯时间为正月十五上午吉时。过去全村各姓均上花灯,如今则只有黄、薛两姓上花灯,其余均上船灯(马灯)。

花灯用小竹片扎成八角形的框架,内面扎有一个小灯(油灯)座。外面用色纸贴好,剪或贴些寿仙公、小男孩、鲤鱼、仙桃之类的吉祥物图案。花灯由新丁家庭上灯前一二天负责买回。

小孩子们要敲锣打鼓到村口迎接花灯,因此往往会生出是非来。20世纪30年代,龙凤楼薛姓到五华水寨买花灯,该姓小孩走到洋塘下迎接花灯。洋塘下黄姓认为侵犯了他的地盘,於是把薛姓的花灯给踏碎了。薛姓得知后派了一大批人到洋塘下,要罚他们出十张桌的酒菜向薛姓道歉,不然就“推功夫”(打架)。洋塘下黄姓因地窄人少,被逼屈服,出了10张桌的酒菜钱。后来为避免是非,其他各姓改上花灯为船灯,而龙凤楼薛姓及黄姓则一直上花灯。花灯迎回后放在神龛前。而上船灯者则依旧用原来的船灯。上灯之日各户都要备一副牲仪、一副纸宝、一对烛、一扎香、一顿纸炮。新婚或新丁家庭则要另出一壶老酒和果品等物。他们将物品挑到祠堂里。去的时候,成群结队、敲锣打鼓,热闹非凡。上灯前应换掉旧灯及旧灯带,如果没有新丁,过去就用草绳代替丁带。由於不雅观,后来遇上没有新丁就继续使用老丁带,而花灯则不论有无新丁都要一年换一次。村民将礼品摆在桌上,礼生请神。请神语录自《家礼类纂》:“伏以日吉时良,天地开张。兹因上灯之期阳居堂下某某世嗣孙虔具清香清烛净茶净酒宝锭熟食一筵奉上。始祖公某某妣某某。二世三世依次请到已故之世,请完即举壶酌斟到半杯。伏望列考列妣来格来尝,尽情欢宴,济济洋洋。又举

壶酌酒斟到满杯。还期消灾降福,长发其祥。耕田者谷积千仓,商业者金玉满堂,读书者学就名扬,人文蔚起,兰桂腾芳”(化财宝、放纸炮)。待纸宝烧完拜四拜(古礼节,今则多为一拜代替)。此时开始上灯,点燃灯火,将花灯徐徐升至厅内半空梁上,用灯带固定位置。(礼生继续念)“请列考列妣各归原位安居宝座降福后人”(唱也四次)。祠堂内所有人都必须虔诚肃立跟礼生一道唱也。中午每户一人到祠堂列席,由新丁、新婚家庭负责,经费来源一是新丁新婚夫妇自愿出钱,二是按各户男丁摊钱。列席主要是商议族中修建、祭祖等公众之事。上完灯后已是午饭时分,没有其它仪式。此后连续3天要给花灯上的油灯添油,每添一次油要把花灯的位置升高一次。表示添丁添财,步步高升。�

正月半:本村庆祝元宵的方式是放孔明灯。孔明灯用6张或12张纸糊成,形如麻袋,开口处用篾和铁线扎一框架用於放置燃料。燃料是用草纸蘸满花生油或茶油凉乾制成的。孔明灯利用燃料燃烧的气体送入空中。据76岁的薛亚荣(1976年已去逝)讲,他还小时就有此俗,那么,此俗至少有70年历史,至於何时开始,实难考究。本村只有薛黄两姓放孔明灯,孔明灯都是自己做的,其目的是取出丁(灯)的好预兆,意即生男孩。晚上各家老小都到公共场地观看,每当孔明灯升空,锣鼓声、呐喊声、烟花、爆竹勾成火树银花的热闹场面。如果遇上雨天,往往会延续到十六、十七甚至更长时间。放孔明灯要小心谨慎,不能烧废。由於孔明灯以油条作燃料,身上的纸很容易引火,如果在地面或在半空烧废,则被认为是“拗少丁”(夭折)的不祥之兆。如果孔明灯跌到某家屋顶或屋门口,则认为该家一年都不吉利。�

三月初三:三月初三是“天穿日”。妇女穿耳全在此日。这天穿耳,耳朵就不会发炎。�

端午节:端午节又叫五月节。大门小门两侧边要插上生艾,有的还在大门顶上卦黄葛藤及丝茅草。端午节纪念谁,村中老人并不十分清楚,也没有吃粽子的习惯,仅仅知道有此一举。敬神只敬家神。由於此处与五华交界,沾了不少五华风俗。每逢五月初五,酿豆腐成为必备之物。

做秋:“秋”是指“立秋”节。过去天气较寒,寒露风早到,秋种较早,立秋时节一般农忙已过,进入相对农闲的季节。“秋”就是“完”的意思。既然做完了,当然就要庆祝一下。庆祝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只是宰鸡、蒸米反庆祝。

八月初一:八月初一是约定俗成的改骨(拾骸骨)日。死者小葬3年或4年(男双女单)之后,其子孙请人把上辈的骨头刮洗乾净(用草纸将骨上污秽物擦净,若腐肉未净,则用镰刀刮乾净),然后将骸骨从脚到头依次装入金罂内。有的选择风水宝地进行二次葬,有的则改而不葬,将金罂寄存在路旁或屋侧。�

中秋节:中秋节即俗称的八月半,是家人团聚的节日。晚上月饼下茶,谈天说地。有童谣一首:“月光华华,老妹煲茶,亚哥兜凳,大伯吃茶,吃到肚华华,养只大阿伢(婴儿)”。(房学嘉 1997:130-134)

2.闽西岁时节日习俗

春节: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君升天日,各家各户要备办果盆、甜糕祭送。二十五日为入年架。其时各家各户大扫除。尔后是主妇上街采办年货。为全家老少备办新鞋新帽新衣。儿童则跟随大人上街看热闹,买炮竹玩具等。

除夕,家家户户宰鸡杀鸭,制年糕。中午,全家用香汤沐浴,穿新衣新鞋戴新帽,由主妇挑着丰盛的牲仪,带着全家到祖公厅敬祖公。尔后,贴春联、挂门红、灯笼等,晚上全家坐一桌吃团圆饭,晚饭要多预备一些,使之有余,取“年年有余”、“丰衣足食”之兆。尔后全家团座,又曰守岁,大人向小孩发压岁钱。迎接新年的到来。闹到午夜凌晨,

农历正月初一,即为元旦,是一年的开始,无论男女老少都特别重视,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悬挂门红、灯笼、门神利市等。家家户户鸣炮庆祝,俗谓接财神。旧俗是日,有些宗族还以牲礼果品择定吉时祭祀某位祖先,大部分人关门在家庆祝新年,三餐吃除夕之夜预留下的菜。俗谓这一天不能探亲访友,以取好兆头。但也有例外,有些人则在这天到庙堂里去进香,俗称“行香”。这一天的行程一定要选好“利方”,出门时一定要避开所谓的“空亡时”。以取“无往不利”和避“空无一物”的意思。逢人就相互拱手互道“恭喜”。贺客到来,要摆酒席接待,而金狮(即舞狮)、龙灯(即舞龙)也纷纷到各家去表演。

初二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路上熙熙攘攘很是热闹。妇女们手提箩筐,里面放着一些鸡腿(客家人叫做鸡臂,是馈赠至亲中最讲究的礼物)、糖果以及其它孝敬父母的物品,到了娘家与父母兄弟姊妹欢聚,共话天伦,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初三日是“送穷鬼”的日子,“送穷鬼”在客家地区有不同的传说故事。这天家家户户都清扫垃圾,以香纸送出门外,放在路旁,焚香烧纸相送,意味着“穷去富来”。这一天又叫做“三重日”(生虫日),避免入园采菜,也不过门作客。有些地方又说老鼠在这一天出嫁,让老鼠无法看路而跌死。

初四的晚上,家家准备牲礼祭灶神,叫做“等神”。灶君爷在腊月二十四这天上午,到初五早上要回来,所以家家户户都准备牲礼接驾。

初五是“出年架”。中等以上的人家,天天烧“门头香”一直到这天为止。有些地方则从除夕那天开始烧纸炮,虽然烧的不多,但总是照样做,一直到这天为止。

初七为人日节。这天的早上,妇女采集菠菜、芹菜、茴香、蒜、葱、韭菜、芥菜、白菜等七样菜共煮而食,这叫“七样菜”。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以七样菜为羹”。客家地区对“七样菜”的叫法不一。粤东地区称“七样菜”,福建宁化、江西石城等县称“七样羹”,江西宁都县则叫“七宝羹”。而且其菜的品种不一,有的是指蒜、芹、葱、韭、鱼、肉、米米果;有的指蒜、芹、葱、韭、肉丸、芫荽、芥;还有说“七样菜”应该是指芥、芹、蒜、菠、菖、葱。“七样菜”虽然品种略有不同,但意思都是以其谐音图吉利、平安。芹菜喻示人勤劳,葱使人聪明,蒜使人精于打算,韭菜使人幸福长久,鱼比喻年年有余。

初九是“天公日”,玉皇大帝的诞辰,以年糕果品等敬神。十三日是“添丁日”,又叫做“开灯”。凡是在上年添了男孩的,必须买一对新灯悬挂在祖公厅梁上,叫做“添灯”,“灯”和“丁”两字是同音,就是添人丁的意思,也就是一种“庆丁”的礼俗。以“灯”的形式祈子、求子的现象在客家地区十分普通。这种求子的情形除了常见的在宗族祠堂里举行,在祖宗牌位前祈祷的形式外,客家人还有一种独特的习俗:在庵庙上灯报丁。如解放前广东蕉岭县蕉城镇陂角的赖氏宗族议定:每年的元宵节前一天新丁升丁时,凡是上年添了男丁的赖氏族人要抱着男孩必先在祖堂敬祖宗,然后敲锣打鼓,擎着扛彩、灯笼、舞着狮头、龙灯一路上鸣放鞭炮,扛祭品到其家庙千松庵“上灯”,然后才回到祠堂向祖宗上灯报丁。

蕉岭县上南村为例:从族谱记载中可看到“立嗣”习俗。立嗣有几种情况,普遍的一种是男丁早亡,做父母的要健在的儿子中多子者立一子给早亡者为“嗣子”,被立的“嗣子”可得一份祖父母家产,继承早亡者的烟火。一种是本人未育男孩,和兄弟商量立兄弟的子为“嗣子”,该嗣子可继承嗣父的家产。

族谱中记载失传者,多为客死他乡或贫困无产者。他死后,也有亲房把其骸骨附墓在其兄弟坟附近,后辈亲房把他称“祖叔伯”。乡间流传“莫做祖叔伯”,即不要失传之意。

还有一种为半嗣子,即生父母不愿子弟全过继给兄弟为嗣子,只过一半,称“顶两房”。半嗣子在这家娶了一个妻,可在另一家又娶一妻,两者地位平等,不能称大小婆,而称“两房嫂”,一般不得相争,有亲如仔嫂的。这又是一种特别的婚姻配偶。形式上写嗣单过房的,没有财产继承关系。

3、蕉岭县新铺镇上南村的主要节日:春节(过新年)、元宵(正月半)、二月春祭、三月清明、四月接王、五月端阳节、六月六伯公生日、立秋作禾福(或做秋)、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九月九日阳、十一月做冬至。上南村的节日,春节之外,接公王和中秋最热闹。�

春节:农历冬至着手“蒸酒”(酿糯米酒),称冬至娘酒,经年不酸。为家人添置新衣,旧时,主还为家人在灯下纳布鞋底、做新鞋(鞋底敷上松香,耐穿)。转十二月要腊猪肝、香肠。十二月十五户户扫屋。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价(界)厨房用物洗涤干净,打米程,煎米反子(用糯米粉拌成长条或丸状,入油锅炸熟),蒸甜米反(年糕),割(即买)猪肉。除夕前几天鱼塘打鱼,分给各户,捣鲩丸。除夕那天上午杀鸡宰鸭,做豆腐,蒸罗卜丸,鸡汤米反,贴门红对联,门前户后打扫干净(年初一不得扫地)。

除夕午饭后,男子先沐浴穿新衣,准备敬祖。除夕夜在厨房灶前点灯,称“点年光”直至年初五,出年价(界)。

年初一早起要向长辈请安,说吉利话,长辈给幼辈发“压岁钱”(除夕即发)。禁说不吉利的话,如说吃“完”要说吃“圆”,干活轻手轻脚,不要摔坏碗缸家物。全家吃斋(吃素),生油炒芹菜、豆干、豆腐等,据老祖母等老辈告诉我,年初一吃“斋”,可化解一年“灾”难。初三早必扫地,叫扫穷鬼走。初七早要吃“七样菜”,各种菜都有谐音的意义,如芹(勤)、葱(聪明)、蒜(划算)、芥(计谋)、韭(长久)、晶(窍妙)、白菜(清白)等,借菜名谐音取好兆头。�

春节的主要活动因年龄不同,大家一齐敬祖之外,细佬哥敲锣打鼓,燃鞭炮,青年以上男女玩赌具:跌骰子,散纸牌,搓麻将,老年人散步,晒太阳,老妇绩苎绩,偶有“伏神问仙”的。还有金狮队参新年,各户要燃鞭炮迎金狮参拜,包利市。然后在晒谷坪看舞金狮和表演武术。这一活动延续至元宵。�

至于春节活动延续到何时?初五是出年价(界),本可以说春节活动终止的。这也很难说清楚,各人家庭经济环境不同,录一些口头语作参考。“初一又话初一头,初二又话新年头,初三又话穷鬼日,初四又话嬲一日,初五去初六归,初七好去山头割鲁箕。”人客往来有“年初四,节初六”之说,“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年到初七八,家家劣(刮)粥钵”。“有食无食,嬲到初十”。富有人家,时间较长。1960至1976年“文革”期间,初一便有干部号召下塘打塘泥了,这是例外。�

春节期间,又是善男信女们敬神最繁忙的日子,三五成群,带着香烛,今日东,明日西,到附近庵场起福许愿,忙个不停。(房学嘉 1996:90-92)�

�挂灯:上南村俗添子要在祖堂挂灯,称上灯、升灯或添新灯。1949年以前有此俗,中断几十年,1981年以后又恢复了。升丁时间为正月半,也有十二、十三的。上年正月半以后,当年正月半以前生男孩的,参加当年升丁。因在外或其他原因出生多年才办理的,叫升老丁。螟蛉子可升丁。新丁灯笼大如篮球,椭圆形,用细竹篾织成,上下开口,外贴透明油纸,粉红色,一侧画花鸟,一侧写新丁,中缝写上新丁名字。升丁者事前向灯笼店订好。升丁之日,把灯分挂厅厦中,左右对称。敬祖后,午餐宴请六亲,规模不等,1991年,上俄村一旅台乡亲为其在台出生的孙子升丁,20张台桌,晚放电影,相当热闹。�

添了丁(生男孩)要“做满月”(弥月)宴请亲友。请算命先生排“八字”,若五行缺水,命名要取水部的字(余类推)。若命中要卖(称“过房”),形式上写“嗣单”卖给孩子的伯父、父、舅舅、姑丈做儿子。接受方不必挂灯。次年元宵要在祖堂挂新灯,称“升丁”宴客,岁要做“对岁”宴客等。(房学嘉 1996:79-80)

蕉岭县新铺镇上南村十五日元宵节。妇女们过年回娘家的,务必赶回家来过元宵节,意思是参加庆丁,取生子的佳兆。这一天家家户户也少不得准备牲礼果品祀祖敬神一番。

正月十九日为观音生日。这天大部分妇女用斋果、年糕、豆腐、米米反等作供品敬奉观音菩萨。

立春是农历的第一个节气,农家往往把这一天当作真正的一年的开始。从这一天开始一直到清明日为止,各选择吉日,备三牲果品等到祖先坟墓拜祀,除草挂纸,就是一般所谓的“扫墓”。扫墓时,以锄头取一块碧绿的草皮,将所携来的一叠滴有鸡血的黄纸以草皮压在坟头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这就是客家人祭扫祖坟称为“挂纸”的来历。

清明节。妇女们采艾叶、苎叶、鸡屎藤等青草做成米米反,叫做“清明米米反”,相传吃了可以除百病。

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诞辰,闽西汀江流域的俗民及粤东梅江两岸的生意人备牲礼庆祝,举行祭典,并演剧谢神,俗称“做妈祖戏”。

四月八日是佛祖诞辰,善男信女备果品到寺院庵堂,参加诵经浴佛。

五月初五日是端阳节,家家户户都做烷粽子备三牲果品祀祖敬神。门口挂蒲艾,饮雄黄酒借以驱毒避邪。住在河边的则作龙舟竞赛。如广东梅县松口镇每年端午节都要赛龙舟,以宫为单位,实际上是各宫向社会展示其综合实力的一种形式,故参赛各宫都精心策划。比赛地点在松江河之松口镇上大街码头到元魁塔这一段。因河床深,水流急,竞赛时险象环生,因而吸引了四乡俗民冒烈日甚至顶着龙舟雨观看。竞赛结束后夺冠之宫,将倾宫产而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诸如抬公王游行(除本社区内巡游外,还要到墟市上去游)并请戏班到宫里演戏等。

五月初六日为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就像正月初二一样,所以有“年初二节初六”的说法。

六月六日为伯公生日。早稻已收成,农家就拿新米煮饭,多买酒肉饮食,备牲礼敬祀“田头伯公”。并曝晒衣物书画,相传在这一天晒过的东西,容易收藏,不会被虫蛀。

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家家户户都准备牲礼焚香烧纸祀神。到了晚上,做好大批纸衣,摆好牲礼果品米饭,到野外敬祀孤魂野鬼,称为“渡孤”,俗称“做普渡”。曾在年初向某神祈愿的善信在此前后,应备香烛到寺庙或神坛暖福。这个节日因各宗族与社区的环境而异,既有在七月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的,也有在七月十六、十七、十八的。俗云,农历六月底处暑开始至九月九日重阳,乡村每天都有人过节,不是甲村,就是乙村,天天在路上都可碰到走亲戚过节的人。这个节,民间又叫“祚福节”。

八月初一日,俗称“大清明”,一般柩葬尸骨需要择地改葬的大多在这一天掘起洗骨装罐,择吉安葬。各姓祖祠,祖公尝会也都在这一天会集族内子弟祭祀祖先,算清这一年来的祖尝会份,俗称“算会”。

蕉岭县新铺镇南山村一带都过七月半,惟上南村过八月半。相传上南开基祖林广每逢七月半,女儿没来热,很纳闷。他计上心来,取消七月半转过八月半,这时农闲秋凉,女儿亲戚都可以来痛痛快过个中秋。其热闹超过接公王。是夜,在余坪摆案“接月华”,有妇女伏“菜篮神”的。

中秋节要到祖堂敬祖,和到私家坟扫墓。1949年以后,接公王已废除,文革期间,八月半为过国庆,80年代以后又恢复中秋节。(房学嘉 1996:92)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有兴致的男女老幼,往往结伴登高,敬神禳灾。

九月十二日,相传是炉公先师的生日,铁匠都准备牲礼祭祀先师,设席宴客。

九月二十四日,相传是柯叶先师的生日,泥水匠都准备牲礼祭祀先师,设席宴客。

立秋以后,也有人扫墓,称为秋祭,但不如春祭盛行。秋收以后,各村落分别选择一天,举行村庙社神的祭典,演剧谢神,设席宴客,叫做“做收冬戏”或“做平安戏”。

十月十五日是下元节,相传为三界公诞辰,实则水官大帝的诞辰,虽然有人敬祀,但远不如元宵节与中元节热闹。

十一月冬至,俗称“冬节”,家家做“米反丸”祀祖敬神,一家团聚共食,叫做“添菜”。梅州风俗云:“不到冬至不寒”。因此冬至前后,农家多蒸酒备用。有条件的人家,杀鸡火文姜酒鸡或火文羊肉酒等进补,以防御寒冬。

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日,商人工匠都准备牲礼祭祀先师,设席宴客,并酬劳伙友。

十二月二十四日准备牲礼祀灶神,叫做“送神”,并和全家大扫除。

十二月二十五日,俗称“入年架”。从这天开始至大年三十,一连四五天时间,家家户户一齐动手,进行节前卫生大扫除,将污秽清除出屋。家家户户自制年羔年点,最普遍的是蒸甜板、炸煎堆、打米米反、炸米反等。这些年糕年点是大年初一敬祖神必具的斋祭品,也是过年时招待客人不可或缺的糖果食品,甜板、煎堆更是过年后探亲访友必带的礼品。

曾在年初向某神祈愿的善信,此前备牲仪至寺庙神坛完福。各家忙碌于做年糕、备办年货的工作。

除夕,家家悬灯结彩,准备牲礼果品分别到神庙敬神,叫做“完神”,对神明一年来的庇护表示酬谢。男女老少沐浴之后,敬祖先和门神。这一晚全家聚饮叫做“吃守岁酒“;燃烛放炮,叫做“辞年”;通宵点灯,叫做“点年光”。从前又有所谓“三十暗做大人”的习俗,童养媳长大成亲的,都有在这一晚合卺同床,叫做“圆房”或“送做堆”。

以前的风俗:

还有一段视频:

http://qun.51/a3312509/topic.php?pid=3914

一、婚嫁用具

始兴县东湖坪村民的婚嫁十分讲究,且很隆重。使用的用具繁多并有严格的先后排列之分。大多用具都是用上等木材精雕细凿,油漆、贴金制成。具体用具和迎亲队伍顺序大体是这样的:

(1)带亲酒。由一位多儿子的好命男人挑着一头用木制成的"鹤壶隆",内放一只陶罐,罐内装满甜糯米酒。另一头用木制的鸡笼,内装公婆鸡、肉丸子、鞭炮、腊味、10个鸡蛋(只能领1个,剩下9个拿回)。

(2)扛彩。由2个l4、l5岁的小男孩各扛着一面红色布旗,布旗约长1.9米,宽0.3米。

(3)龙凤蜡烛。由1个男青年拿一对龙凤大红喜字蜡烛。蜡烛红色,有龙凤图形和喜字。

(4)打碰锣。由1个好命的男人扛着一头大一头小的碰锣,边走边敲,发出的声音是"捧,碰,捧,碰"。

(5)八音班。由8个各拿1件乐器:鼓、锣、钹、高胡、板胡、唢呐、月琴、笛子等组成的吹鼓手,一路吹吹打打热热闹闹。

(6)媒人婆。由2人抬的木轿,上有布蓬遮阳。称"蓬俚轿"。轿上坐媒人婆和她带去想多拿一份红包的小男孩。

(7)新郎轿。由4人抬的木侍轿。类似今天的竹椅。

(8)花轿。由4人或8人抬新娘坐的花轿。

(9)炮手。由一个好命的男人拿着"顿炮",出男家和离开娘家时各放三响炮。

(10)原埕酒。由2个好命男人挑2担原装的好酒。其中一担留作以后新娘生了小孩时娘家再担回男家去给新娘喝的。

(11)抬囚箩。由2个好命男人抬着一个木制的像箱底样1:3的盛器,内放一条去掉内脏的全猪,猪全身抹上红色。

(12)担食格。由好命的男人担一担,条件好的有几担米制的糕点等礼品。

(13)担层箩。由好命的男人担一担或多担水果、花生、米饼等礼品。

(14)担鸡笼。由好命的男人担一担或几担鸡、鹅、鸭,数字一般为12只、16只不等。不可用3、4、7、8的数字。

(15)送嫁妆。由女家派出若干人挑送脚盆、尿桶、蚊帐、被席、隆(木箱)等。礼物多,担的人多,但人数必须逢双不逢单。

花轿,是婚嫁最为重要的用具。呈长方体。一般通高1.88米、宽0.55米至0.66米。攒尖式的轿顶。通体用透雕、圆雕、阴雕、浮雕等精湛的雕刻艺术,雕刻着各种花纹图案和吉祥文字,并贴上金箔。显得庄重而又金碧辉煌。轿顶像"乌纱帽"绘有红色卷云纹,含青云直上之意。轿身正面的轿门雕刻有对联,内容不详,都是吉祥之语。图案有鸳鸯戏水、观音送子、状元及弟、梅兰菊竹(四季平安)、蝙蝠、奔鹿、蜜蜂、灵猴、大象(寓意为福、禄、封侯相),柏树(百寿)、百雀(百爵),希望封官赐爵,非侯即相之意。还有石榴(多子),并蒂莲花(双生贵子)、佛手(五子登科)等。

新郎一般戴礼帽,长袍马褂黑布鞋。新娘戴凤冠和各种银簪、花饰、髻钗、多宝串、红色上轿衫,红色百褶绣花裙,红色绣花罗帕,红色绣花鞋,红色绣花云肩等。

二、婚嫁风俗

始兴县的客家人大多是明清时期从福建、江西、广东梅州等地迁徙而来的。因为不是同一时期同一地方迁徙而来,所以婚嫁风俗也不尽相同,带有原住地方的婚嫁习惯。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过,迁徙到同一地方繁衍生息,与当地先居民众"同饮一江水,同居一方土",其婚嫁习惯便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清朝至民国时期,始兴县东湖坪的婚嫁都是由父母包办的。结婚年龄一般男16至18岁,女13至16岁。有娶小媳妇的,即接别人的小小女儿来抚养,长大后留作儿媳妇,俗称童养媳。有买回婢女使唤,成年后留下做小老婆或嫁出去的,看主家的需要而定。有隔三胎的,即先托媒人介绍一个女婴来家先养,等到自己生了儿子,长大再结婚。

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婚俗主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定年庚。定年庚是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媒人的说合而决定的。首先请媒人说亲,或媒人主动前来说亲。男女双方的父母经媒人说合后,初步认为相互的条件还可以,或"门当户对"。男家便请媒人到女家去拿姑娘的"年庚",即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刻。然后,男家把男女双方的年庚送到算命先生处进行"排八字"测算,也称"合坤"、"定年庚"。看女主相属好不好,是"相生"还是"相克"。算命先生根据《婚丧礼制大全》里写的"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五犬,猪猴不到头。"等所谓"犯相属"的标准进行鉴定相属否。凡是发现有属虎、属羊的女子,嫁出去就会克夫克子克公婆,当寡妇。如元相克之相,则被认为是"天生一对",可以结为夫妻,若有"相克"之处,送多点红包给算命先生指点迷津,就能逢凶化吉,结秦晋之好。要是算命先生有所图而达不到目的从中作梗,再好的属相也无缘结百年之好。所谓"男人八字无假,女人八字无真"。女人的八字可由算命先生推前推后,一直推到与男人相结合为止。民国后期开始兴"见面",经算命先生测定相合后,男女双方在媒人的安排下,由父母带着选择合适地点见上一面,大多是在集日上见面的。见面后,双方愿意与否无关紧要,主要是由双方父母亲说了算。说行就行,不行就不行,男女青年双方没有决定权。双方父母或媒人两关主事,过好日子"行定",即向女方交"定金",俗称定亲。

行定,是男家给女家定婚的礼金。双方可以对礼金进行讨价还价。礼金有大定和小定之分的。大定的定金较富足,有较多的"礼",1礼为白银16元。少的给1礼,多的给几礼。一般8礼到10礼。但有些则要有"3"数。3、4、5的数字,可以用,取"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意。如猪肉300斤、米400斤、银元500元等。猪肉多的用囚箩抬送,少的用食格挑送。所送礼品除猪肉外,还有酒、稻谷、鸡、鸭、鹅、各种米糕等。女家收了定金后,请亲房吃一顿饭,告诉大家自己的女儿已经定亲。如果女家反悔这门亲事,就必须向男家赎回"年庚",礼品如数退回,婚姻关系才能解除。

定亲后,男家择定具体婚期吉日,用全贴书就,并备酒肉礼物送到女家去。

定亲后,女子就要自己忙着做出嫁穿戴的礼物,如绣花罗帕、绣花衫、绣花裙、绣花鞋等。年纪较小的由母亲、婶、嫂等亲人帮忙操办。女家忙准备各种嫁妆,男家则准备各种财物、房中用具等。两家都为婚事忙开了。一般情况,女家要了解男家多少礼金,男家也要女家置相应的嫁妆陪送。若一方兑现不了,又得不到双方谅解的话,迎亲时就会发生矛盾,甚至"亲家变冤家"。这是很个别的现象。当然,男家多出一点,女家少陪送一点作为补偿女家的也有。要看男家经济情况的好差而定。当地有一句话叫做"上等人家垫钱嫁女,中等人家将钱嫁女,下等人家赚钱嫁女"就是很好的说明。一段时间后,双方认为婚事的财物具备了,便请风水先生选择"黄道吉日",并征得女方家同意后,发出请贴请客。婚礼大多在冬季农闲季节举行,叫迎亲。

迎亲,也就是男家到女方家去接回新娘。在迎亲的前一天上午或下午,媒人从男家乘坐"蓬俚轿"带路,把男家与女家商定好的猪肉、鸡、鹅、鱼、酒等食品和礼金、礼物,送到女家去,称为"送酒肉"或"去果盒"。媒人在女家住一晚,第二天与新娘等一同到男家。晚饭前,双方的客人都必须到男女家一齐吃晚饭,称"齐客"。晚饭后,男家把点燃木炭、芒麻秆的火桶放入花轿内,一段时间后取出,称"暖轿"。当晚凌晨鸡鸣时分,或算命先生指定的时间,要举行女子出嫁"梳头"仪式。在祖堂上燃一对大红烛,配备红、蓝、黄、青、黑五色线,胭脂、水粉用手绢包一摄稻米,两个受精的熟鸡蛋。放炮竹后好命的妇女或新娘的母亲用鸡蛋在新娘的脸上上下下滚动,俗称"开面"。接着给新娘梳头,新娘坐在长条凳上脸向东方,边梳边说吉利话,如"一梳长,二梳长,三梳透栋梁"、"一梳梳到尾,一世好到尾"、"左一梳右一梳,五子登科,状元及第"、"头发长又长,早生贵子状元郎"等。梳好后插上银质压头花、双字银扁簪、银针纸花等头饰。头戴颈圈,内有锁、碗、男女鞋各一只、铃、关刀、剪刀、三角尺、四方台等小巧玲珑的装饰物,俗称"多宝串",戴耳环等。在天亮前,梳妆完毕,新娘返回闺房等待出嫁(有些则在祖堂上放了鞭炮后,即返回闺房梳头的)。这时,把两个开面的鸡蛋剥开给新娘吃。小女子在十三、四岁时留海头发梳辫子,到结婚,才梳头,多发的梳"本头",少发的梳"假头"。如果是童养媳结婚称"上头"。女子出嫁前不能刮面,出嫁后才可以用线绞脸部毛发。

迎亲这天上午,女家必须将嫁妆先送到男家去。较高档次的嫁妆称"海棠红",有24只"隆"(大木箱),花床、梳妆台、2张八仙桌,桌上放新郎新娘的衣衫鞋帽等全套衣物,大小柜、高矮椅、脸盆架、百子桶(尿桶)、千孙盆(脚盆)等。"隆"内装满衣物及床上用品。其中有些是"三蓝三热"的布料,三蓝是市场上卖的三种蓝布,也称客布,由外地运来本地销的。"三热"是指三匹本地农家织的麻布,又称"家机布"、"热布"等。较低档次的嫁妆一般有2、4、6个不等的"隆",其它东西也很少。以此同时,女家派新娘的弟弟妹妹到男家去"邀"新郎到女家去拜岳父母及其他亲戚,然后接回新娘,俗称转门。这时,新郎带上八音班等迎亲队伍,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地向女家进发。去时队伍里的总人数要逢单,回来一定要成双数,含"好事成双"之意。

"迎亲队伍"在女家吃午饭和提前吃晚饭后,新郎由伴郎相随,先离开女家回去等新娘的到来。随后,头戴琳琅满目的头饰,颈佩多宝串,肩披绣花云肩,身穿鲜红上轿衫,绣花红罗裙,绣花红布鞋,头盖绣花红罗帕的新娘才出来。出来大多在黄昏时刻。出亲前,新娘在家私厅里悲悲切切地向父母、祖父母等长辈和兄弟姐妹们"哭别",边哭边说如何忘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分别后令自己如何牵肠挂肚地想念,和希望他们今后多保重身体等等"痛肠话,热心话",直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声情并茂",使旁人看了为之动容。这时父母亲等人会安慰和告诫女儿,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男家去要孝敬公婆和兄弟子叔要和睦等话语,与此同时,新娘一一向亲人跪别,亲人在扶她起来的时候会递上个红包。哭别后,父母把绣花罗帕盖在新娘的头上。新娘由哥哥或弟弟(无亲兄弟则由堂兄弟或村中好命人家的兄弟)背起离开家门到大厅(祖堂)拜别祖宗,再背到大门口,送上花轿。途中绝对不能放新娘下地,否则会被视为不吉利。这就是当地民间至今仍在流行的"哥哥背妹上花轿婚俗"(详见后文)。

新娘上轿后,轿夫锁上轿门,在轿外挂"八卦图"以示避邪和保佑平安吉祥如意。接着在伴娘的陪送下和八音班的音乐声中,抬起花轿高高兴兴地向男家进发。轿门锁匙有人说是由轿夫带着,有人说是由媒人婆带着到男家大门口停轿坪才能开锁。途中无论路途远近,或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能开锁。否则,男家会追究责任,闹起事端,甚至退亲。有一句俗话"轿夫抬轿就抬轿,不管新娘拉屎或拉尿"可以说明轿门不可开的重要性。如果途中遇到另一个迎亲队伍的新娘轿时,两个新娘就会从轿窗口互相送一块手帕交换,以示互相祝福吉祥幸福之意。如女家离男家太远,男家则会派人打着火把到半路上去迎接新娘,给迎亲队伍照路。新娘被抬到男家大门口的停轿坪时,得放一段时间,让她"企服"来(站累些,表示以后才会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听男家使唤)。村中男女老幼都围着观看。大门口贴着古老吉祥的对联,如"且看淑女成佳妇,从此奇男已丈夫","玉堂双壁合,宝树万枝荣"、"百年歌好合,五世卜其昌"等,横批都是男女姓氏联烟4个字,如"曾李联姻"、"曾张联姻"。如果是嫁女的,对联往往是写"名流喜得名门婿,才女欣逢才子家",横批"绣阁春开"等。新娘进门时刻一到,放炮手放三声大响炮。轿夫打开轿门。男家2位好命妇女(必须是原配夫人,且多子多孙者)牵新娘下轿,称"牵亲"。同时,另一位好命妇女往新娘头上托着"米筛"(竹制品,原用以筛米的工具),上在放着木尺、黄豆、《易经》、葱、《通书》或算命先生画的符,表示知书达礼,避邪和早生贵子,聪明有出息之意。寄托男家美好的愿望,俗称"托筛"。

新娘被牵到大门口,不能马上进大门。必须待站在大门内的算命先生做完"斩煞"仪式后方可入内。算命先生右手拿剑或菜刀,左手捉一只大公鸡,口中念念有词:"......天神归天上去,地煞回地下藏,如有凶神和恶煞,雄鸡头上来担当"。念完用刀在雄鸡冠上割去一点,把鸡血滴在大门坎上,叫"斩煞"。意思是,新娘一路来,难免带上各种"恶煞邪气",用斩煞来消除。然后,新娘被牵进祖堂与新郎一起拜见祖宗。祖堂供桌两边各点燃龙凤大红香烛。拜完祖宗,双方进入洞房,关上门,新郎用尺敲三下新娘的头后撩开罗帕,共饮交亲酒。敲新娘的头,表示"打服"她,使她嫁来不能逞凶发脾气。约10多分钟,洞房门被打开,好命妇女帮新娘"摊床铺",边铺边讲吉利话,"摊根秆,生条卵"(过去用禾秆作床垫),"一条蚊帐四只角,新娘生仔生一桌(8个儿子)","一个枕头绑三绑,一告(觉)醒来一告讲","一条捷俚(草席)四边角,新娘生仔生一桌"等。被帐中夹有红包给摊床铺的妇女。与此同时,一群小孩闯进新房要糖果食,其中必有一个较精灵的小男孩到洞房中的尿桶里拿起一只红包后再屙堆尿到尿桶里,表示新娘早生贵子。接着大厅里吃晚饭。晚饭叫"正餐",菜色丰富,有海参、鸡、鱼、肉丸子、鱿鱼、眉豆、全春(蛋)、禾虫、粉丝、扣肉等俗称(十大十小),也有"四丁盘,八大碗"的菜色l2、14、16碗(盘)不等的。吃饭前,新娘拿一条布给族中和来宾中辈份最高的人安排座次,叫"安席",即把座位象徵性地擦一擦,放上碗筷斟上酒,然后向被安席者鞠躬,请他(她)上座。一般长辈在上厅,晚辈在下厅。席间,家婆牵新娘到大厅里向来宾们介绍儿媳妇,并与新郎新娘频频向客人们斟酒。主人和宗族近亲长者也轮番向外宾敬酒,以表示主人家的热情好客。八音班在宴席中根据不同阶段吹奏不同音乐。音乐曲调欢快明朗。

晚饭后闹新娘,一般在私厅里进行。新郎与坐台者猜拳,猜输的喝酒。村中来客出点子叫新郎新娘做或讲出令他们十分难为情的动作或语言。如背新娘过长条凳,按新娘儿子的辈份称呼他人喝酒、抽烟,如某某大爷请饮酒,某某阿公请抽烟等。大多开到下半夜一、二点钟。新婚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到祖堂里"拜堂"。祖堂里放一块草席,跪在上面拜。八音班吹奏"拜堂调",客人们各人准备好"红包",少的几元十几元,多的几十元不等。拜堂由"司仪"唱名,依次向新郎的父母、外祖父母、伯叔姨婶、舅姑姐丈,从内亲到外亲,从上辈到平辈,从老到少,最后才拜媒人。受拜人会说一些"早生贵子"、"双生贵子"、"白头到老"、"百福百寿"、"百子千孙"等吉祥话,然后递上一个红包。媒人婆不给红包,而是把嫁妆箱柜的锁匙给新娘。拜堂后吃"拜堂餐",也就是早餐。吃完早餐各人各自离开,称"散客"。回客人的礼物会根据客人送来礼物的多少而定回礼物的轻重。新郎新娘会送客人到大门口。最后送媒人婆,送媒人婆的礼物随主人的大方,一般一埕酒,几斤猪肉或几十斤猪肉。给她随行来的小孩一个红包几元几十元不等。

散客后,女家的母亲、婶娘等至亲到男家看望嫁出去的女儿,俗称"做二朝"或"做三朝"。一是探望女儿,二是看男家屋舍家财,三是看男家待人是否热情。男家会用最好的酒肉盛情款待,并留下住一宿。当地说"娶亲出嫁三日两夜"。到此婚嫁喜日到此结束。10天以后,新娘回娘家探亲住20天至一个月后才回家,俗称"新聊"。

三、婚嫁传说

始兴县民间,至今仍留传哥哥背妹妹上花轿的婚嫁习俗。其过程大体这样:

新娘出嫁时,首先在家里向祖父母、父母亲和兄弟姐妹等亲人们告别,此时此刻,常常是大哭一场,即所谓向亲人"哭别",边哭边讲忘不了长辈们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自己如何舍不得离开等等痛肠话。然后,才由哥哥,没有哥哥由弟弟,没有亲兄弟由堂兄弟背起新娘,一口气背到大厅祖堂里,让新郎拜别祖宗,再背到大门口送上停在那里的花轿上。从家里到上花轿这段距离,无论远近中途是不能让新娘放在地上的。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现在,虽然花轿已经过时了,但是,哥哥背妹出嫁的风俗仍在流行。不过,哭别时已经没有过去那么痛哭流涕了。有的也只是象徵性地表示一下而已。花轿也已经被现代运输工具单车、拖拉机、汽车所代替。那么,这个古老的婚俗是如何得来的呢?其中一个传说富有情趣。

相传三国时候,吴国皇帝孙权有一个妹妹叫孙娇。她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个说一不二的性格。她家是将府之门,因此,她也学得一身好武术,喜欢舞刀弄棍的。全家人都宠着她,连当皇帝的哥哥孙权也得让她几分。常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是,长得如花似玉的孙娇偏偏嫁不出去。因为她的"娇气"名声已经"名扬四海",谁听了都怕,在本国是没有人敢要她做老婆的。眼看她越长越大年纪了,还没有一个媒人登门求亲。她的母亲吴国太心急如焚,怕女儿成为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不久,蜀国军师诸葛亮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很高兴。为了联合吴国共同对抗魏国,便想让四、五十岁的刘备去把孙娇娶过来做老婆。这样,蜀国与吴国就成了亲家,也就不怕强大的魏国了。刘备听了很高兴,巴不得立即就成亲。但是他是个有妻室的人,而孙娇还是个黄花闺女,又是东吴皇帝的妹妹,怎肯随便嫁给他人当小老婆呢!刘备心里没底,而诸葛亮却胸有成竹,派人到吴国去找到吴国太说亲。正为女儿婚事弄得心急如焚的吴国太,本来就想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女婿,当听到刘备是一方霸主,又是才华横溢的人时,高兴得不得了,认为女儿嫁给刘备不亏。便满口答应了这门亲事。而孙权呢,知道自己的妹妹难嫁出去,如今刘备主动求亲,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了母亲的意见。然而,孙娇可不是一般的姑娘,她特别有心计。认为自己嫁给刘备做小老婆,如果没有丰厚的陪嫁嫁妆的话,就会被刘家人看不起,也会被人笑话。因此,她别出心裁,想出一个要一份特别不同嫁妆的要求,不达目的坚决不嫁。

一天,孙娇对母亲和哥哥说:"你们要我嫁给刘备可以,不过,刘备眼下连一座像样的地盘都没有,难道让我嫁给他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吗?如果你们念母女之情、兄妹之情的话,就把荆州的地盘拿给我作嫁妆吧。我们结婚后就把家安在荆州,一来离母亲近些,可以常常回来看看,二来也不能让人家小看我孙娇呀!"孙权一听大为恼火,没容母亲发话便迫不及待地说:"不行,不行,你人还没嫁出去,就想争祖公留下的家产?哼!"前面说过,孙娇是个说一不二的人。她想得到的就一定要得到,得不到的又哭又闹,把孙家闹个天翻地覆。吴国太特别宠爱女儿,被她这么一哭一闹也就点头同意了。孙权是个有名的孝子。见母亲同意后,自己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只好风风火火地找到周瑜、鲁肃说:"你妹妹性情刚烈,如果不答应她的要求,肯定会闹出大事来,答应吗,自古至今那有割地盘作嫁妆的呢?"周瑜听了笑了笑说:"既然她要荆州,主公不妨把荆州给她,只要到时你这样这样......"。周瑜悄悄把主意告诉了孙权。

到了孙娇出嫁之日,孙权把荆州的人口簿、地图册拿出来,当着来迎亲的刘备的面,交给了孙娇,说:"妹妹,哥哥把荆州随你嫁去作安身之地吧!"然后,又避开刘备,把嫁妆单悄悄拿给孙娇,叫她把礼单随身带着,等嫁到刘家后,看他们对你怎么样,如果对你好,便把礼单交出去,如果对你不好,就千万别把礼单交出去,免得日后倒霉受罪。孙娇听了有道理,就把礼单放在身上。到了快出亲的时刻,孙权突然对着孙娇痛哭起来,边哭边讲了妹妹许多好话,和自己如何舍不得妹妹离开,怕妹妹嫁出去吃苦头,和希望妹妹今后幸福等"痛肠话"。真是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常说男人有泪不轻弹。孙娇看到和听到哥哥哭得如此伤心,也真的动了感情了。她联想到平日里哥哥对自己总是百依百顺,现在又这么大方,真的把荆州给她作嫁妆,眼下要分手了,还为自己的将来而操心,想到这些,自己心里更加难受,禁不住也大哭起来,哭得非常伤心,还边哭边讲母亲对自己怎么好,怎么好,哥哥对自己怎么关心,怎么关心,自己怎么不愿离开他们等等"痛肠话",谁知,越说越动情,越哭越伤心,直到哭得瘫软在地上。这时,出亲的时辰已到,可是孙娇却哭成了泪人,迷迷糊糊的,连路都走不动。孙权见了,便说:"妹妹呀,哥哥从小就把你背大,如今你要嫁走了,今后哥哥不能再疼你了,现在就让我再一次背你上花轿送送你,再尽哥哥的一份情义吧!"说完,立即把妹妹背起来,趁机悄悄地将嫁妆礼单偷了回来。事不宜迟,孙权一口气把妹妹从家里背到大厅,然后背出大门,送上了花轿。途中连停都没有停。新娘一上花轿,孙权就赶快吩咐把轿门锁起来,不到男家不准开轿门。这时炮声齐鸣,鼓乐齐奏,新娘被快快地抬走了。孙权看到渐渐走远的花轿时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过了一段时间,孙权、周瑜、鲁肃商量好,要把荆州要回来。就派鲁肃找到刘备。鲁肃说明来意后,刘备很不高兴,说:"孙权不是说荆州随她妹妹嫁给我吗?怎么又要拿回去呢?"鲁肃听了嘿嘿地笑了笑,说:"你搞错了,孙权是说把荆州随她妹妹借给你,不是嫁给你。我们主公是江东人。江东人你是知道的,'借'和'嫁'声音相近。当初,也许你没有听清楚吧?请你想一想,自古以来,有谁嫁女儿连地盘都一块嫁出去的呢?"俩人你一言我一语,讲了老半天,谁也说不服谁。最后,鲁肃说:"这样吧,你还是拿出陪嫁的礼单来看看,上面写有荆kl,I-字,就把荆州留给你,要是没有写,荆州就要完璧归赵,怎么样?"刘备没有办法,只好去找孙娇要礼单。谁知,任凭他们找遍了箱箱柜柜,也不见礼单的影子。急得刘备直跺脚。诸葛亮知道了笑了笑。他心里明白这是周瑜搞的鬼把戏,暗暗想以后非气死周瑜不可。这就是后来诸葛亮要三气周瑜的原因。诸葛亮想到刘备急得团团转转,就对刘备夫妇说:"别找了,别找了,这份礼单还在东吴呢!不过,主公不必着急,借就借吧,女婿借岳母的东西,能还就还,还不了就不还。"这也是现在我们常说的一个戏语:刘备借荆州,有借元还的来由。

后来,吴国的人们不懂得孙权背妹妹上花轿的秘密,以为皇帝老子对妹妹出嫁都这么敬重,也跟着学起来,久而久之,哥哥背妹上花轿便成为一个风俗在民间盛行,流传至今。

【收稿日期】2005-12-15

【作者简介】廖晋雄(1954-),男,广东梅县人,始兴县政协副主席。

(文章出自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客家研究辑刊》2007年第1期)

始兴这个地方曝光度极低却美得意外,国庆一定要去这个仙境
icon

OKX欧易APP,比特币,以太坊交易所

全球顶尖交易所,注册即领最高¥1000元数字盲盒

APP下载   官网注册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